三千諸天世界本身是個傳說,這個傳說中世界的樣貌就像一棵樹,一個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就像樹上的果實,各自存在而互不幹擾。如無意外地話,諸天世界的運行本該如同真實存在的任何植物那樣,無限循環地經曆“誕生—成長—成熟—衰落—滅亡”的過程,最終滅亡的果實化作養分歸還世界樹本身,再由世界樹分出必要的養分重新孕育新的世界果實,就這樣一增一減,周而複始,永恒不變地流轉下去。或許隻有世界樹一圈圈增長的年輪可以見證這無數的生生滅滅,當然如果世界樹有年輪的話。
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並且發生地那麼理所當然,而且由此引發了更多的意外。
第一個意外是靈智生物的誕生。靈智生物對於世界樹而言,就像果實中存在的細菌,他們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懂得思考利害得失。原本對於世界樹而言,靈智生物即便分布在它的各個果實之中,但也會隨著果實不可逆的滅亡而徹底消散,至多給它造成的影響不過是因為一些有害的“細菌”而導致有些果實還沒有完全成熟就已經中途毀滅,或者是因為一些有益的“細菌”而導致果實發育地比其他果實更為豐碩。這一切對於世界樹而言本該無關痛癢,一切都會隨著果實自然地走向滅亡,最終化為養分回歸自身。
但第二個意外發生了。
第二個意外依然來自果實中的靈智生物,他們汲取了果實本身存在的養分來壯大自身,並預見了果實最終將走向滅亡這個無可置疑的事實,最終他們決定阻止這個事實,試圖讓他們所在的果實永遠地存在下去。剛開始他們嚐試了很多方法,但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例如有的靈智生物認為果實的滅亡是因為他們汲取了果實本身的養分,試圖自我滅亡將養分歸還給果實以阻止他們稱為“世界末日”的到來,但他們理所應當地失敗了;例如有一個果實中的靈智生物,他也認為果實的滅亡是因為靈智生物無限製地發展,於是他將自身和果實的意誌結合,他稱之為“合道於天”,限製了其他靈智生物的成長上限,試圖以有序的管理代替靈智生物無限製的野蠻發展,雖然在他的經營下果實成熟地極為豐碩,但他仍然失敗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靈智生物的努力大多沒有作用,隻有極少數能夠做到延長果實的滅亡時間,但最終仍然無法阻止這一事實。
但世間最難敵的便是“有心”二字,因此第三個意外發生了。
第三個意外是有一個靈智生物窺見了世界樹和其它果實的存在。說來諷刺,窺見世界樹的靈智生物,他的出發點並不是如“拯救他所在的世界,阻止世界毀滅”之類的信念,而是抱著“既然世界毀滅是注定的,為什麼不以整個世界供養我一人,最終超脫這個世界”的想法。雖然最終他仍然失敗了,沒能突破世界本身的束縛,但他在試圖突破的時候卻窺見了世界樹和周邊其它果實的存在,讓他認清了世界的本質。不得不說得到一整個果實養分供養的靈智生物已經十分強大,他沒有在一次失敗後就停止對“超脫”的追求,而是數次向“超脫”發起挑戰。在不知第多少次失敗後,他終於發現,限製他“超脫”的,恰恰是他汲取的果實養分本身。換而言之他想要“超脫”首先便要將他汲取的養分歸還給果實本身,以擺脫果實本身對他的限製,而若他歸還果實養分,他又將失去追求“超脫”的力量,就如一個無解的死循環,令他絕望而無奈。最終,在“超脫”無果的情況下,他選擇將他的發現分裂成在一個個念頭,並憑借他汲取了整個果實的強大能力將這些念頭投放到周邊的其它果實中。
有時候事件解決的方法之所以不對,是因為沒有掌握事件的全貌,當掌握了事件的全貌後,解決事件的方法便應運而生。
第四個意外誕生了,終於有靈智生物找到了阻止他們的果實走向滅亡的方法。當世界樹的存在被果實內的細菌發現後,致力於“拯救他們所在的世界,阻止世界毀滅”的靈智生物很快就想到了阻止果實滅亡的方法,那就是汲取世界樹種的養分以維持果實的存在。而這一次,他們經過無數次嚐試,終於成功了!不僅阻止了果實的毀滅,更讓果實乃至果實內的靈智生物得以繼續成長,雖然還是無法突破果實本身的限製達到“超脫”,但已經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如第一個發現世界樹的靈智生物那般,將念頭投放到其他的果實——而他們也確實這麼做了。
靈智生物的情感是微妙而易變的,當果實處於將要滅亡之際,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阻止果實及他們自身的滅亡。但當成功阻止果實滅亡後,他們的情感就會發生變化,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從世界樹汲取更多的養分......以供養自身變得更強——這便是“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