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1 / 2)

這並沒有讓眾人等待多久,以君主立憲為過過渡的議會製被確立。最高權力為內閣統領全局。與內閣平起平坐的則是司法院,負責立法工作,執法院,負責執法。

內閣下屬,工業部,教育部,國防部,農業部,國務谘詢。

首任首閣由韋恩出任。

工業部首任部長則是雷諾茲。

國防部由貝森統領。

農業部由奧本斯出任。

至於最重要的國務谘詢議長則是伊文斯出任。

無論是功績還是實力,這五人皆沒有問題,眾人也是心服口服,毫無異議。

首任政府麵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負擔巨額的債務下充分開發中部與南方地區。

在與貴族的大戰中韋恩征用了大量的民用資產,這些都不是免費的,都是勝利後要還的。所以盡管人民呼聲很高,但也依然避免不了這是魯恩史上首個政府赤字巨額的政府。

而韋恩根本不想把工業留在北方,誰知道混沌什麼時候會突破北境長城,一舉把北境長城毀了。這又是一項浩大無比的工程,原來幸幸苦苦建立起來的產業鏈,交通路線現在全部要放棄了。

人口,工業設施,研究器材全部都要南遷。

韋恩也很快遇到了反對意見。

南遷所消耗的成本將消耗許多他們原本沒有的底蘊,而且他們還是新成立的政府。

斯圖亞德已經成為曆史,已無外患。而南方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礦產資源都比較匱乏。

一件沒有好處又要勞筋傷神的事本就不討好了,更何況還放棄大量的未來的利益。

即時阻力再大韋恩也要義無反顧的去執行,這件事已經在議會扯皮了三天。眾人才拗不過韋恩,勉強答應下來。

這也是可以預料的事。

韋恩現在就差把國父二字寫在臉上了,魯恩上上下下哪個方麵沒有受到他的影響。

工業是他一手建立,集團軍也是他從零開始打造,政府的大體框架都是以韋恩的三權與平衡為基礎打造的。

更不用說這些東西附屬的東西。

唯一可以說的上遺憾的恐怕就是沒有在藝術留下什麼瑰寶,畢竟韋恩隻要願意擠一點時間,那就是幾天一部大作的水平。

什麼現代先鋒派,科幻文學,抽象的雕塑。

一抽一大堆。

不過韋恩還是知道做人留一下,給人一條活路。也隻是寫了些《海底兩萬裏》,《白鯨》這兩部勉強及格的作品。起碼韋恩自己是這麼想的。

話說回來,韋恩的南移策略還是得到了堅決徹底的執行。

第一步,主要科研力量及院所的轉移。

這樣技能轉移關鍵的資產,又能為將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做準備。

為此,內閣專門批準再修三條貫穿南北的鐵路。

有了更多的資源,修建的工作也進行的很快。起碼不用擔心招不到人了。

第二步轉移工人,以及技術管理人員。

這一步也是重中之重。

當初由於要發展工業,韋恩在短時間內在西北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加上嬰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