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清朝官僚內部掀起了一股辦洋務的熱潮。所辦洋務,包括對外交涉、通商,編練新式海陸軍,開辦工廠、礦業、鐵路、電報、學堂等。過去的史書,把這些活動稱為“同光新政”,意思就是在同治、光緒年間舉辦的“新政”,這些活動也就是洋務運動。
經過太平天國起義的打擊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次被外國侵略者打敗,清政府一部分有點兒眼光的官僚,感到他們麵臨一個大變局,如果不謀求對策,清王朝的統治就難以繼續下去。洋務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影下出場的。
“洋務”一詞,是從“夷務”二字演變而來的。“夷”在中國古史上,屬於賤稱,它或者是專指居住在東方的夷人,或者是指華夏之外的四方異族。總之,“夷”含有沒有被文明教化、愚昧落後的意思。
到了明清之際,歐洲人遠渡重洋而來,“夷”的範圍也就擴大了,中國人把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西方人也稱為夷,如“紅毛夷”、“白夷”,而他們所帶來的東西,又常常加上一個“洋”字,如“洋錢”(銀元)、“洋藥”(鴉片)之類。到了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開始把對外貿易、交涉等事務、統稱為“夷務”,同時又稱為“洋務”。
把歐洲人稱為“夷”,自然反映了中國傳統的自尊自大觀念。為此曾引起一些來華的洋人們的不滿。還在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胡夏米,因上海的地方官員給他的批文中有“該夷”字樣,便上書抗議,說英國“不是夷國,乃係外國”,稱“夷”是對他的“淩辱”。當地的地方官員在複函中改“該夷”為“該商”,胡夏米才沒有再說什麼。
到了1840年,懷著征服中國野心的英國侵略者表示,不能再容忍用“夷”來稱呼他們了。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談判期間,英國的全權大臣璞鼎查對清政府的議和代表耆英、伊裏布說:“夷事不美,今後不要再用。”當時在場的前吉林副都統鹹齡在一旁搪塞說:孔子曾經說過,舜是東夷的人,文王是西夷之人,這兩人都是中國古代的英明君主,“夷”有何不美?這幾句話反映了昏頭昏腦的清朝統治者在戰敗之餘,還想在文字上維護自己的“天朝體製”麵子,表示自己在內心中是瞧不起英國人的。
但英國人並不是那麼好糊弄,他們堅持原議,雙方為此爭議了很久。後來還是清政府讓了步,在《南京條約》及附件中,都沒有出現“夷”字。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聯軍占領了廣州,當地的官廳迫於外國侵略者的壓力,公開以“洋務”來代替“夷務”。在這時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明文規定,不論是京城內外,凡是英國人,中國官民都不得以“夷”字相稱。侵略者的意誌在炮口下變成了條約的條款,誰叫中國落後呢?
叫慣了“夷人”的清朝皇帝,一下子還改不過口來。不久,鹹豐皇帝在一道上諭中又用了“夷”字,被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知道了。額爾金立即抗議清政府破壞條約。清朝政府負責同額爾金談判的欽差大臣桂良,頓時慌了手腳,隻得一麵應付額爾金說,今後一切按照條約規定的辦理,一麵要求軍機處今後在發布有關“夷務”的文件時,一定要注意不出現“夷”字,以免引起麻煩。因此,清政府的官員們盡管不習慣,但還是逐漸地把“夷務”換成了“洋務”。
隨著中國不斷被西方列強侵略,清政府同洋人的交涉也越來越多。1860年冬,清政府一度設立撫夷局於北京的嘉興寺,調派滿漢官員輪番到局辦公,處理對外交涉。不久,清政府發現這個名稱不妥,隨即改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主持洋務的中央機關。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政府根據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的建議而設立的。1861年1月,奕等三人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折,提出了六條建議。建議的主要內容是:
一、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二、分設南洋、北洋通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