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最初的學生帶給我的永不完結的誌向(1 / 1)

這本書也是在講“我自己的成長”。

成長,刨根究底是“為了他人”。

為了他人,讓自己成長。這才是最終目的。

在思考“成長”這個話題時,我經常引用的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的需求從“生理”開始,滿足之後會進入第二階段的“安全”,然後是“社交”……像這樣,成長的層次不斷升高,最高一層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

滿足最頂層需求的人,接下來應該要怎麼做呢?

我想,難道不是“實現他人”的需求嗎?

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現在能在從事的教育行業中獲得幸福感,意味著我滿足了“自我實現”這一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但僅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並不是我的“最終目標”,而是挑戰的繼續。

更多的人,或者世世代代的人,都想滿足“自我實現”這一需求。為此,我們想學習必備的知識——這就是持續挑戰的渴望。

回頭來看,它的原點是我當時在補習班當老師的經曆。

第1章講到了我最初的學生Y君的故事。

那個學生仰慕作為新人教師的我,從廢柴學生變身成名古屋大學的學生。

他也是“想要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所以成為律師”,為了他人而立誌。

現在想來,他帶給我的東西,遠比我帶給他的多得多。

在他向我告白、我遇到他之前,我常常抱著“我要成為第一”的想法,隻對提高自己能力的事感興趣。

那樣的我和Y君第一次相遇時,才了解到還有“想實現別人的夢”的世界。

而且,當時的我根本沒想那麼多,隻是覺得“教學令我很快樂”。

我想,正在讀此書的你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這種想法吧。

但請記住,在學習和工作之時,要一直在腦海的角落裏放置一個問題:“這些知識、這份工作有什麼益處呢?”

每到成長的上升階段,這個想法就會慢慢變得明顯,變得更加明確。

我從心底支持大家的想法。

希望我們每個人還有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越來越好。

坪田信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