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詩》上映第一天,電影的線上攻勢遠沒有沈辛梧的《生生》猛烈,《生生》整部電影的宣傳都圍繞沈辛梧展開,不少通稿打著沈辛梧從影十餘年最驚豔之作的名號,沈辛梧本人有一定號召力,不少圈內好友都轉發了電影的上映消息,她本人的微博也吆喝得十分賣力,上映第二天沈辛梧的各種專訪上線,有關她敬業,吃苦耐勞,潛心研究劇本的通稿滿天飛,再加上電影才上映一天,票房數據都還不錯,宣發又根據這個炒了一波,一時間《生生》碾壓《情詩》。
而《情詩》,上映後仿佛喪失了元氣一般,宣傳力度遠遠沒有預售時期來得猛烈,近期流量進場也全靠預售的宣傳餘熱。再加上《情詩》的劇情平淡,不像《生生》那樣有大開大合的場麵,在討論度上就差了很多。目前唯一能引起討論的就是女主秦詩,不少人說她在電影中表現得十分有靈氣,細微的感情變化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兩部電影上映一兩天,就有不少文章預測本春節檔的票房口碑雙贏家非《生生》莫屬,《情詩》宣發後勁不足,且在劇情和討論度上完全不及《生生》,這些言論散播得猛,間接勾起了不少人去看《生生》的欲望。對此,《情詩》的宣發並沒有作任何表態。
但《情詩》上映三天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第三天晚上,公眾號裏但凡叫得上名字的自媒體全都發了和《情詩》相關的文章。
這種文章不是統一發文,而是根據自媒體自身特性,自發從《情詩》中尋找可撰寫的切入點,所有廣告文中均未提及《情詩》上映日期,全文無廣告痕跡,在觀眾看來,這和一篇普通的情感文無異。
這有點像屠城式攻擊。
觀眾看一篇兩篇這樣的文章還可以接受,但他們架不住全盤的轟炸,所有大號全在寫《情詩》,還有不少號把《情詩》給寫成了爆文,這給了他們一個信息:《情詩》真的值得一看,不看可惜。
這樣一炒,《情詩》自己就成了熱點事件,其餘未撒到網的小號為了湊上這個熱點,也自動跟上寫了《情詩》相關的文章。
這樣一來,《情詩》上映後兩天內都沒有大動作,任由《生生》吊打的事情也有了解釋。
一來,前三天觀看《情詩》的人多是買了預售的人,這幾天正是給這第一批觀眾一些醞釀的時間,二來正好和公眾號發文的時間對上,公眾號這邊一爆發,另外看過《情詩》電影的人必定會有所響應,安排的影評也在這時候同步上線,這樣一來,《情詩》的推廣就自然從公號的“虛情”過渡到了“真情實意”。
《情詩》這波操作一出,不少分析文章就撰寫分析了其宣傳模式。
《情詩》這電影受眾其實不廣,講一女生平凡而又無聊的少年生活,這種生活幾乎每個人都過過,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發人的共鳴,但這共鳴不至於強烈到能促使人花錢。畢竟讓人有行動力的“共鳴”往往是一些“求而不得”東西,而不是“曾經擁有”的東西。
但《情詩》留的“口子”非常多,隨便一個給自媒體撰稿人寫,都能寫出篇不錯的文章。《情詩》宣發正是看中這點,大麵積撒網,安排各色公號以各種角度撰寫文章,總有一些角度能打到一部分人的痛點。
《情詩》一夜爆發,攻勢猛烈,票房像坐過山車一樣往高處猛躥,《生生》票房第一的位置岌岌可危。而曾預言《生生》將會是這場春節檔的冠軍的人,實打實地體會了一把什麼叫打臉。
上映第五天,《情詩》已經成了目前的票房冠軍,《情詩》官方不多對票房做出渲染,它更多把焦點聚集在電影本身。
而除了線下一眾演員的賣力宣傳,線上《情詩》公號廣撒網的熱潮剛過,它馬上確定了一個討論點,並把火力全集中在了這個討論點上。
它把一個女生成長的故事完全扭轉到了情感的討論上,並隨著討論的深入間接給電影作了升華。就像將一部愛情電影裏,討論點可以是愛情,可以是遺憾,可以是前任等等,而《情詩》作為一部講述女生成長的電影,它的關注點可以是這個女生的成長,女生的童年,女生的性格,女生的愛情等等。
宣傳要做的,就是精確抓住這個點,並把它放大,讓它成為所有人的痛點。
不得不說,《情詩》的宣發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點運用得很好,之前公號廣撒網的文章不是白寫的,那些影評也不是白寫的,他們監測了每一篇公眾號和每一篇影評,對後來的,觀眾自發的討論度高的影評也做出了分析,從中找到了觀眾討論得最為熱烈,引起共鳴最多的點,作為主打直接給推廣了出去。
這一主打像是戰場上運籌帷幄的主心骨突然有了方向,他領著兵將朝一方猛打,勢必打入敵方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