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1 / 3)

隨著佛教發展的國際化,僅憑少數的出家僧眾在世界弘法已不敷所需,而在家信眾中不乏學養豐富之士,所以佛光會成立“檀講師”製度,鼓勵在家居士與出家僧眾一起擔負弘揚佛法的神聖使命。現在讓我來說明檀講師應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一、正知正見

檀講師除了對三寶必須虔誠敬信之外,對佛法尤其要有正知正見的認識。一個人如果缺乏正知正見,就好像一艘沒有船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但不知何去何從,而且有覆舟滅頂之虞。佛教的八正道將正見放在第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一切的佛法都是偏執。何謂正知正見?懂得明因識果是正知正見,了解業報緣起是正知正見,分辨善惡是非是正知正見,明白佛道永恒是正知正見。檀講師能擁有正確的觀念,堅定的信仰,才能帶領大家駛向光明美滿的人生,到達解脫安樂的彼岸。

二、信戒定慧

信,是我們對佛教要有正確的信心,也就是必須具備四不壞信:對教主佛陀,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對佛陀的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對教團,要信守不渝;對佛光會,要肯定忠誠;尤其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不論遇到任何困難挫折,我們都不能改變信心道念。《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根。”記得過去佛光山製作了一個電視節目叫《信心門》,頗受社會大眾好評,主要就是因為它的內容能鼓舞大眾對生命的信心與勇氣。因此隻要有信心,無論遇到任何異說紛紜,任何邪見顛倒,我們都能勇於克服,無堅不摧。

戒,有五戒、六法戒、八關齋戒、十善戒、菩薩戒等,所有戒律都能規範我們的身心。經典中常以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例如戒如良師,能指導我們清淨三業;戒如良軌,能指引正路;戒如城池,能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戒如水囊,能解除熱惱,讓我們獲得清涼;戒如明燈,能照破無明,找回般若自性……所以,戒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是一切善法的初基,是法身慧命之所依。因此,我們要嚴守戒律。

除了經典中的戒條以外,像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及佛光會的宗旨、理念、精神、目標、方向等等,都能引導我們提升人格,增進品德,大家也應該將其奉若戒律,確實遵循。所以,檀講師對於佛光會的章程、辦法必須多加研讀,以便倡導發揚。

定,不一定指參禪打坐、冥想入定或誦經念佛、三昧現前,其實,攝心保持正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思舉止,也是一種定的功用。能夠守定,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力量,使我們在麵對各種境界時,都能以靜製動,掌握勝算,因為有了定力之後,自然智慧澄明,燭照萬法。

慧,意指洞悉真理,明白道理。與世智辯聰不同,所以直譯為“般若”。佛教與一般宗教之所以不同,也在於佛教除了慈憫萬物、信仰堅定之外,還特別重視追求智慧,以期斷除煩惱,究竟解脫。大乘菩薩道以般若智慧為上首,佛經雲:“般若為智慧之母。”三世諸佛皆因證得無漏智慧而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慧”在佛教裏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世親菩薩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檀講師負有弘揚佛法的重責大任,必須加倍勤習佛法,增長智慧,才能引導眾生照破無明癡暗,邁向菩提大道。

三、因緣果報

在這世間,任何事物都有賴因緣成就,沒有因緣,就沒有結果。好比種子撒在田裏,沒有水分、陽光、空氣、肥料,如何能開花結果?佛教之所以和其他宗教不同,是因為其他宗教都將一切歸之於神所創造,而佛教卻主張一切都是因緣所成,非一人一事所為。所以,佛光會一再強調廣結善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