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寫的時間雖不算多,但我早有這方麵的積累了。我的老家就在澗河邊,緊靠周莊,離韓莊五裏多路,離車橋不到二十裏,我對車橋這塊地區的環境很熟悉。我從小就經常聽父輩們講車橋戰役的故事,特別是聽父輩們講蘆灘血戰,新四軍用口袋陣消滅了大批鬼子,鬼子在蘆灘屍體遍布,蘆蕩裏的水都被染紅了,可見戰鬥之慘烈。
為了寫好這部,我在車橋地區采訪了許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了解戰鬥的實況,了解戰鬥中的人物,了解遭受鬼子掃蕩地方老百姓的苦難生活等。正因為有了這些老人們的講述,才使我下筆有實實在在的內容,不至於出現離開真實的胡編亂造。我不是為了某種任務而寫的,而是帶著強烈感情來寫的。車橋戰役,是新四軍抗擊日本鬼子的一次重大戰役,是可以與八路軍抗擊日本鬼子的平型關大捷相媲美的,為蘇北地區飽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人們帶來了希望,送來了曙光;極大地提振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抗爭精神,消除了人們恐慌、絕望的情緒。在這場戰役中,我新四軍殲滅武器精良的日本鬼子和偽軍1300多人,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數字,說明新四軍在戰鬥中是很頑強、很了不起的。而我新四軍戰士和民兵也犧牲了很多,他們中有的是在東台剛剛告別父母新入伍的,有的是從福建一路戰鬥過來的老紅軍戰士。整個車橋戰役新四軍40多名烈士的名字留了下來,有的留下了名字,但出生地沒有留下來;有許多名字都沒有留下來。這些新四軍戰士的鮮血流在了車橋的大地上,流在我家鄉的土地上。親愛的讀者,當我提筆寫車橋戰役的時候,一種對新四軍將士的熱愛、感激、崇敬之情便湧上筆端;當我回過頭來閱讀,與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淚水流了下來。
我寫這部,借鑒了不少曆史資料,借鑒了革命老同誌一些回憶文章,借鑒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石紅編寫的《車橋戰鬥》(全書16頁)和穀風編寫的《車橋戰鬥》(全書26頁),在此我感謝他們辛勤筆耕,為人類留下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曆史資料!是因為雪國恥、揚國威這一主題激起了更多的共鳴;是因為新四軍的這一壯舉就發生在曆史文化名城淮安,所以我的這部的出版,得到了地方廣大幹群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謝!
我的這部,描述了新四軍在80裏澗河線可歌可泣的戰鬥過程,展現了當年新四軍抗日的風采,同時也描寫了在日本鬼子鐵蹄下老百姓地獄般的生活和他們高漲的抗日情緒。這些將成為很好的愛國教材。為了給人一點直觀的印象,文中插了幾幅抗戰圖片。我寫這本書,得到了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的的指導。根據我的要求,北京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學術組有關同誌對長篇《車橋戰役》進行了研讀,對照查看了一些論著,並在網上進行了一些搜索。他們“總的感到,作者飽含對蘇中感情,熱情謳歌新四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壯麗史實,是非常好的嚐試;以長篇描寫新四軍和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戰爭,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希望能在更縝密多方考證和更仔細雕琢結構、文字的基礎上,使更加符合曆史原貌,在傳統教育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並提出了具體的意見,我感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