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P-18 spoon rest 湯勺架 雷達指標及戰績(1 / 1)

P-18 spoo 湯勺架 雷達指標及戰績

P-12/18雷達顯控台

米波雷達的特點基本來講,就兩條:首先是,大氣衰減小。同樣的發射功率,同樣的傳播距離,雷選波的衰耗程度基本與波長成反比。因此米波雷達格外適合做遠距離探測手段,比如遠程二坐標預警雷達:第二是精度差。雷達的方位分辨率與天線尺寸成正比,與雷達波長成反比。也就是說對於同樣大小的天線,波長更長的雷達波的探測分辨率越低。通常情況下,米波雷達的波束寬度在1°~5°左右,也就是說隻能提供精度在1°以上的目標坐標。如果雷達探測距離是300公裏,在雷達最大作用距離處發現目標,其方位角誤差可能高達1°這就意味著雷達探測到的坐標和實際目標位置相差數公裏。因為精度太差,常規米波雷達提供的高度信息基本可以無視,所以米波雷達通常都作為二坐標預警雷達存在。

而且早期甚高頻雷達因為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架設,所以顯得笨重並且費事。如“匙架”雷達需要2小時架設,而“Tall King”需要24至48小時架設。甚高頻雷達存在其它不足:如主瓣帶寬較寬,角分辨率較低,跟蹤低空目標時雜亂回波抑製性能較差,易受電視、調頻、便攜式電台信號的幹擾。上述三種雷達都不具有測高能力,需要S波段測高雷達係統的支持。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部署了大量甚高頻波段和超高頻波段雷達,但是在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使用精確度更高、性能更好的S波段雷達替換了大多數這些雷達,並且將這些老式的雷達銷售或援助給第三世界國家。

冷戰後期,美國實施隱形計劃,針對蘇聯導彈截獲雷達、新型搜索雷達製造出許多戰略技術裝備。除非距離非常近,蘇聯雷達係統是不能發現F-117A的。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F-117A沒有出現任何損失,隻有大口徑防空高炮的碎彈片對其造成戰鬥損傷。海灣戰爭開始時,美軍出動AH-64和MH-53直升機深入到伊拉克後方發動空襲,摧毀伊軍甚高頻段P-18“匙架”雷達,以及P-15“Flat Face”和P-15M“Squat Eye”超高頻雷達組合,此次行動未受外界廣泛評論。雖然美軍從未透露此次非通尋常的攻擊的原因,但是可以推斷出,如果不予以摧毀,這些雷達可能會向薩達姆的防空係統發出警告,第一波F-117A戰機即將攻擊巴格達。

到冷戰末期的時候,它已經被認為過時了。實際上,蘇聯隻製造出NNIIRT 1L13 Nebo SV這一種該類別的雷達,而且這種雷達逐漸取代了當時廣泛使用的P-14“Tall King”與P-12/18“匙架”(Spoo)B/D雷達。

當海灣戰爭中的黑色“夜鷹”出盡風頭、讓蘇聯的老式米波雷達徹底糗翻的時候,波斯尼亞上空的一聲巨響又讓人們對米波雷達燃起了新的希望。

北約在塞爾維亞的轟炸行動成為人們使用甚高頻波段雷達的轉折點:當時,塞爾維亞的防空部隊利用“匙架”與SNR-125 Low Blow數字化升級雷達,發射了一枚薩姆-3指揮鏈簡易製導的地對空導彈,擊落了一架F-117A戰鬥機。雖然相關技術資料仍不得而知,但據了解,美國當時並沒有派遣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幹擾對方雷達,再加上其計劃不周,才導致塞爾維亞導彈操作員預測到了該機的飛行航線,並設下了埋伏。自從此之後,俄羅斯針對各種老式係統,尤其是SA-3導彈係統與P-18“匙架”D型雷達開展的數字處理與固態電子升級包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