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曾多次提到李輔國這個人,他原名李靜忠,在玄宗朝入宮做了宦官,後因盡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為太子的心腹。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來勢洶洶,直逼京都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則奉命在後安撫百姓,安土重遷的百姓們希望太子留下抗擊叛軍。
李輔國以國家大義勸說太子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輔國分析當前形勢,勸說李亨立刻稱帝,以安民心。李亨稱帝後,由於為人性格懦弱,此刻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膀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托於他。
至德二年,唐玄宗回到了長安,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唐肅宗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對玄宗的行動處處提防,因此在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對玄宗步步緊逼。
先是把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部分,僅留下其中的十匹;繼而強令玄宗遷到皇宮內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玄宗;然後又把對玄宗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並強令其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玄宗病重後,唐肅宗曾數次想去看望,也因李輔國的阻撓而未成行。
李輔國大權在握,天下大事幾乎全決定於李輔國,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經他手然後才告知肅宗。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動向,李輔國還專門派人負責監督官員的一舉一動,對於不順從的官員加以嚴厲打擊。
李輔國根據自己的好惡處治全國的訴訟案件,並假借聖意進行裁定。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
其時宗室貴人對李輔國以“五郎”尊之,當時的宰相李揆更稱李輔國為“五父”。李輔國之所以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皇後張氏的勾結。張皇後與李輔國內外相應,控製朝政。他們對不利於自己的人,無論是高官還是顯貴都是除之而後快。
李泌是肅宗小時候的朋友和老師,深得玄宗的賞識和太子李亨的尊敬。後來,李泌遭到楊國忠的迫害,被貶出京城,隱居穎陽。李亨當上皇帝後,派人千裏迢迢去請李泌,李泌礙於情麵,隻得來到了靈武。
肅宗堅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對榻而眠,徹夜長談,情誼不減當年。所有軍國大事,包括戰爭決策,將相的任免,都一一與李泌商量。肅宗打算封李泌為右丞相,但李泌堅辭不受。肅宗知道他的脾氣,也就不再勉強。
李泌的出現,徹底打破了肅宗和李輔國原先的良好關係。也就是說,李靜忠的位置完全被李泌取代了。為此,李輔國在感到失落的同時,對李泌產生了極大的嫉恨心理。
肅宗在靈武繼位的消息傳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到靈武,並賜給張良娣一副七寶馬鞍以示獎勵。馬鞍上鑲嵌著很多奇珍異寶,張良娣十分喜歡。這件事正好被李泌看到了,李泌建議肅宗將七寶馬鞍納入國庫,以備戰事,肅宗同意了。
李輔國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娣,張良娣對李泌非常不滿,她與李輔國商量,一定要把李泌從肅宗身邊趕走。李靜忠又慫恿張良娣向肅宗哭訴,要求立她為皇後,肅宗有所動心,便與李泌商議。
李泌從國家大計出發,建議肅宗暫時不要冊立皇後,要集中精力收複長安,穩定大局。張良娣知道後,就更加痛恨李泌了,她和李輔國勾結起來,處處排擠打壓李泌。
李輔國和張良娣的行為,引起了建寧王李倓的極大不滿。李倓性格直爽,愛打抱不平。他把此二人狼狽為奸、處處排斥李泌的行為告訴了父皇,要求父皇處置二人。但是,肅宗沒有馬上表態,讓李倓下去了。張良娣和李靜忠知道了李倓在肅宗麵前打小報告的事,就決定對李倓進行報複,在他們的詆毀中傷下,皇帝下詔賜死了李倓。
上元二年(761年)八月,李輔國被封為兵部尚書,掌握兵權,但這些官位仍然滿足不了他那顆貪得無厭的野心,他向肅宗提出了更為無理的要求,要擔任宰相職務。肅宗對李輔國的要求非常生氣,但又不敢橫加拒絕,隻是委婉地說:“以卿的功勞,做什麼官都可以,隻是怕文武百官不同意。”
李輔國碰了釘子,並不死心,他暗中活動,拉攏朝臣,讓百官上表推薦自己為宰相。肅宗對李輔國的陰謀了如指掌,他暗中召見宰相蕭華,對蕭華說:“李輔國想當宰相,如果百官大臣的推薦奏章遞上來,那麼就不得不讓他當宰相了。”蕭華知道肅宗的苦衷,就聯絡仆射裴冕,堅決不能推薦李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