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1 / 1)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裏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曆史上的第一次全麵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毅然奮起,英勇抵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曆時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的數字統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抗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組織了22次大規模戰役,1117次重要戰鬥,小規模戰鬥達3.8萬多次,消滅日軍累計233萬人(據國民黨自己公布的是518萬人)。國民黨軍隊官兵傷亡3211419人,因傷病死亡、殘廢、逃亡者達1380957人,損失飛機2468架,傷亡駕駛員4768人;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傷亡60萬人。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軍隊將領400餘名,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旅職以上烈士110餘名,東北抗日聯軍師職以上烈士近 100名,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少將以上烈士190餘名,東北、華北義勇軍和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犧牲將領20餘名。

牛津大學教授拉納·米特的英文版專著《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二戰》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極大反響。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的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 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因為中國人民的長期英勇作戰,打亂了日軍‘北進’‘南進’計劃,有力支持了太平洋戰場上英美聯軍作戰;也正是因為確信日軍無力進攻蘇聯,斯大林才得以放心從遠東抽調50餘萬兵力抵抗德軍,最終贏得了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日戰爭爆發後,全世界數以千百計的國際友人和團體紛紛來華支援中國人民抗戰,加入到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中。蘇聯是抗戰中首先向中國提供援助的國家,美國人民也直接參與中國的抗戰事業。抗戰期間,德國的米勒大夫、奧地利的傅萊和羅申特大夫、瑞典的霍爾曼醫師、捷克的弗裏德利希·基希醫師、英國記者喬治·阿克以及澳洲新西蘭的路易·艾黎等歐洲朋友冒死來華服務。抗戰期間,朝鮮義勇軍、義勇隊和中國人民一道抗擊日本侵略者。日本的反戰同盟也加入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隊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讓我們牢記這一段悲壯的史詩,在日本政府修訂和平憲法,向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再次顯現其野心之時,我們要繼續奮發圖強,以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來實現我們的強國之夢和複興之夢!七十年前,我們的祖先以血肉之軀保衛了自己的家園,我們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讓曆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