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華夏文脈開太平 九州離析萬民殤 第197章:雲遮霧掩 履霜冰至(十)(1 / 3)

1918年2月4日(臘月廿三),傍晚十七時三十分前後,西安西南郊外十裏,甘家寨。

十三朝古都長安,雄踞天府中央,幾千年來的大部分時間裏一直處於華夏地理版圖的核心地帶。作為京畿要地,在古城的周邊,長久以來溝通著華夏各地,南北綿延、東西互通的陸路交通網發展得四通八達。

從長安城南地區出發,取道西南方向官道,經由漢中,可達蜀地的巴中和南充。取道正南方向官道,經由安康,可通鄂西的襄陽和荊州。若是從東南方向的官道出行,穿行商洛古道,可以經由宛西南陽一帶,進入廣闊的中原地帶。

由此,古城的南郊地區通過年深日久的漫長發展歲月,很早就成為了往來以上地方的行客和商賈們的集聚之地,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之下,少不得是處處人煙稠密,市鎮遍布,自然擁有一番道不盡的錦繡繁華。

甘家寨,省城西安西南城外近郊的一處著名小鎮。

此處有條條大小道路連接著渭南各地的城鎮,東北方向距離省城西安城南的永寧門和城西的安定門行路距離都不過十數裏,正東方向至西安著名的大雁塔所在地大慈恩寺十二裏,由於位置優越,規模適中,來自於省內和省外各方的各類買賣店鋪和酒樓茶肆彙聚在甘家寨這處彈丸之地,可謂是萬貨琳琅滿目,千店密集如林,在西郊和南郊的眾多繁華市鎮當中當仁不讓,堪稱翹楚。

相較於商業繁華而言,甘家寨在軍事城防方麵的地理兵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視。

在西安的西南一線,自古以來軍寨設置綿密,以甘家寨為中心,西北八裏有魚化寨、西麵七裏有尹家寨、南麵四裏有木塔寨,尤其是北麵六裏之外、臨近西安城西安定門的西桃園,如今那處附近正是陝軍西關陸軍學校所在地的大營盤。

所以,甘家寨既是一處知名的繁華商鎮,同時更是西安在西南方向城防線上的一處核心軍寨。簡單而言,在西南方向的防衛上,正如申家堡之於三原古城的重要性一樣,而對於陝省至關重要的省城西安而言,則是這座不可或缺的甘家寨。

日掛西山,處處炊煙,小鎮上依舊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南麵傳來馬蹄聲聲,五騎快馬從南向的官道上由遠及近,很快就首尾相銜地馳入了城寨南門。

正在抽煙拉話的幾名守門兵卒誰也沒攔,隻不過瞟了一眼,然後就轉過頭來看向鎮內營房的方向,一邊繼續拉著話,一邊不耐煩地熬著時辰,等著下一撥的哨兵趕緊過來交班,好回營去用飯。

“沒事吧,馬跑得這樣急,咱們也沒攔住查問一下。”

“查個球!沒看見都穿著莫家商號滴號衣,中間那個漂亮女娃看見沒,這兩個月常來滴嘛,那位可是莫五爺滴獨生閨女,是莫家大小姐哩,還敢攔查。哼!惹急了,莫五爺拿鞭子抽你咧!”

五人五騎徑直馳入鎮子的中央地帶,在鎮中規模最大的客棧門口收韁止住去勢,五人隨即滾鞍下馬。

從中間那匹峻秀的白馬上動作幹淨利落地跳下來一個女娃,十三四歲年紀,活波俏麗,一身上下皮襖裘領緞麵靴,兩根長辮的辮梢上綴著紅瑪瑙串。

門口迎客的兩名夥計趕緊跑上前來,一邊幫著牽馬,一邊打著招呼。

“大小姐,您來了!”

“嗯,路上跑得急,馬身上都是汗,你們辛苦點,幫著擦擦幹淨,免得小白著涼了。對了,人都到了嗎?”

“您放心,這就給小白擦汗。回大小姐的話,人都齊了,都在後邊候著呢。”

“好。咱們走!”

女娃不再多言,一抖手中馬鞭,轉身向內疾走。四名同行的隨扈前後護著女娃,推門掀簾,一行人魚貫進入了客棧大門。

客棧門外的大紅店招迎風左右飄蕩,上書三個大字“莫不來”,在店招的下方橫掛著一件物事,那是一根通體漆成金色,在握把上還纏繞著五道紅圈的牛皮馬鞭。

約摸三十分鍾後,再次傳來馬蹄聲響,又有十人十騎漸漸馳近了城寨南門,這次人馬數量更多,動靜自然也不小。

守門崗哨這回可是有所動作,紛紛轉過身來,走向了道路中央,不過沒有一個人摘下背在身後的步槍。也用不著大驚小怪地嘛,甘家寨是個啥地方,一年到頭人來人往,從無斷絕,十個八個人同路而行也不算多,早就見慣不怪了。

可是,所有兵卒剛剛走出幾步,就都撇了撇嘴,又各自搖搖晃晃地踱回了原處,繼續該幹嘛幹嘛去了。

查個球!

這次更明顯,所有的十匹馬,馬具上都印著銀亮的“太”字,字外邊套著金黃的梅花圓圈,紮眼得很,打老遠就能看見。

這是“太白號”商號和客棧的專用店馬,是隻提供給上乘的住店常客和商鋪常年老客戶使用的專用馬匹。太白號可是有名的遵紀守法商戶,還從不拖欠和偷漏稅款,人家愛惜羽毛,若是出點岔子人家自己內部查究處理的比官府都不知嚴上好多倍呢。都被這樣的商戶給列進上乘客戶了,這些人還能有啥問題,查了也是白查,算球!

果不其然,在馬隊經過身邊時,哨兵們看見,在馬上騎行的全是一幫富家公子和小姐,鮮衣怒馬,好不瀟灑。

唉,幸虧自己沒多事!這肯定都是西安城裏達官貴人家裏的寶貝娃,趁著過小年,出城來四處閑逛吃喝玩樂的,這些人不是衙內就是格格,金枝玉葉的,可不敢招惹。

十人十騎小跑緩行,一路奔往鎮子東頭的太白客棧方向,在哨兵和沿途行人的注視下,漸漸消失在道路的拐角。

………

1918年2月4日(臘月廿三),傍晚十八時前後,尹家村,龍舌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