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大漢國國主李達率百萬雄獅南掃羌蕪於渭水以南、北擄沙蠻於漢爾克沙漠以西、打的各大勢力聞風喪膽;最終一統大陸建立“漢”國。
在大漢經曆了三百多年風雨後,這個龐然大物也逐漸步入曆史的後塵,吏政苛稅、官員們貪糜成風、結黨營私等等問題接踵而來!好像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會被這些無法避免的因素困擾,大漢國終於在它經營了三百二十餘年後,開始搖搖欲墜、分崩離析..
漢元三百二十五年,鎮守西北的大諸侯君無畏,突發奇兵!連下西北十八城,打通了關外的一切障礙,並同時打起了“清君側、振朝綱”的道義大旗,繼續揮軍北上,直指漢都!當時的漢國主李轅,在時任軍部大司馬趙祁陽的建議下,任命趙祁陽的大舅子孫世禮為軍馬大元帥,革去原定人選大漢名將楚伯雄的元帥職務,改為後軍都督督管後勤。備戰迎擊君無畏的西北軍…
這孫世禮本是一本事平庸的軍部參謀,平日雖無甚作為,但也恪守本分。不曾想這孫世禮的妹子有幸被時任太子少保的趙祁陽收為妾室。到太子繼成王位後,趙祁陽開始平步青雲。幾年功夫下來,已官至右丞相兼軍部大司馬,權傾一時!
孫世禮得了這麼一位了不得的妹婿,當然也隨之平步青雲,數年光景竟然坐到了軍部左侍郎的位置,成為了未來軍部大司馬的有力爭奪者。
出兵抵抗西北軍的是漢國最精銳的兵團“龍虎賁”,兵團下屬十二營。各營首領均勇武過人,每營所轄兵力五萬,共計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西北戰場。
漢主本想著以朝廷精銳之師能對君無畏的西北軍一擊致命,同時起到震懾天下的作用,可他卻不知曉,自己大司馬引薦的領軍大帥實在是有些本事平庸。
大軍浩浩蕩蕩行至拒守西北軍的前沿陣地宛城,大帥孫世禮就即刻下令攻打圍困宛城的西本軍孟柯所部,孟柯不敵敗退。隨即孫世禮就下令進兵。在部將們紛紛勸阻無果後,大軍出宛城一路向西倒是也奇跡般地連連收複失地城池,三月有餘,就連複西北六城。
此時,後軍都督楚伯雄建議孫世禮應先鞏固收複城池,待後方穩固後,再行攻伐其餘失地,孫世禮認為楚家與君家本是世交,指責楚伯雄為君無畏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並革去了楚伯雄後軍都督一職。
翌日後,孫世禮留守一半兵力駐紮布防,親率另一半約三十萬大軍繼續推進。
兵至西北重鎮葉洲,守城將領範熙順赤裸上身,反剪雙手帶領葉洲一眾大小將兵開城投降,並痛訴君無畏的西北軍如何針對他這個外來將領的不公雲雲。孫世禮安慰一番後吩咐一部分大軍在城外安營紮寨,自帶一部大軍進城去了。
哪知這範熙順乃是詐降,待將兵們行至城內一半後,突然喊殺聲大起!朝廷精銳遭遇了西北軍的埋伏,被殺的狼狽不堪。
其實朝廷大軍原本是有一戰之力的,一來這連翻突進,將士們本已疲憊,二來自挺進西北以來一路打的非常順暢,再精銳的軍團也難免起了驕兵之意,更何況是孫世禮這麼個二把刀統帥!殊不知,君無畏連翻失城正是他的示弱之計,他把所有西北軍精銳集結在葉洲附近,就是要請君入甕來個甕中捉鱉。於是,在西北軍精銳真正力量的打擊下,孫世禮所部被打的潰不成軍…
此役,孫世禮被亂刀砍死,三十萬大軍消耗大半,剩餘的全部投降。之後,西北軍一路披荊收複被朝廷攻克的城池,並在宛城成功勸降楚伯雄,突破了朝廷的西本門戶。至此,從西北到京都的路上,朝廷一方再無險關可守、再無地利可依…
隻用了短短二年時間,大漢國都就被君無畏攻破。
漢國國主李轅在僅有的三萬京師守衛及一眾老臣們的護衛下,敗走渭水以南。卻又不幸遭遇了時任渭水大都督、皇帝的親叔叔李治的反叛。敗朝廷軍隊於渭水河西南灘頭,一應人等全數被誅,大漢國主偏安一隅的夢想就此落空,至此,維係了三百多年江山的漢國,徹底煙消雲散。
君無畏在聽聞李轅被誅的消息後,立即揮軍南下準備一統大陸。李治聽聞後,果斷與西漠沙蠻人達成攻守同盟,共同對抗君無畏的虎狼之師。
而與此同時,大陸東南麵的小諸侯們卻已開始罷兵圈地,重新劃定勢力範圍,割地稱王。是為魏、齊、魯、梁、楚、越六國,並在同年成立六國盟,以應對其他大勢力的吞並。
三年多時間,西北軍、渭水軍、沙蠻人之間戰爭不斷,互有攻伐卻也奈何不得對方,正在君無畏苦惱之際,西北軍軍師吳清遠建議他,三方應先行罷戰,休養生息。等待良機、徐徐圖之。
於是,在君無畏的提議下,同時在其他兩方急切的配合下。三方於渭水河以北的暮州城,敲定了停戰文書。並就此劃定了三方的勢力範圍,是為後世著名的“暮城之約”。
這之後,君無畏在渭水以北建立了版圖最大勢力最為雄厚的夏王朝,李治在渭水之南建立南漢朝,而沙蠻則稱雄西漠建立沙蠻汗國。至此,三帝六君的大陸割據時代,正式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