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佛光淨土:
1.過得歡喜,就是佛光淨土。
2.行得正派,就是佛光淨土。
3.活得自在,就是佛光淨土。
4.身心平安,就是佛光淨土。
我們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推動到大學,從個人家庭推動到整個社會,從寺廟出家眾推動到一般大眾的生活裏。我們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於一切家庭、一切社會;我們佛光人要到處設立佛教慈善事業,把佛光幸福、歡喜,布滿人間。
——《人間佛教係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太虛大師自己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思是,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因為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所以,菩薩不隻是泥塑的、供在佛堂上的,也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性格的大有情。隻要具有人間性格,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
——《人間佛教係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今後仍須仰賴具有大乘佛教精神的在家信眾,廣行菩薩道,以使佛教走向現代化,為一般眾生所接受。對於如何建設現代化的佛教,有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1.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開展弘揚佛教。
2.以樂觀喜悅的說理,使眾生同沾法益。
3.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恒順眾生的需求。
4.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佛法於人間。
——《人間佛教係列·人間與實踐·現代佛教的建設》
今日佛教的某些趨勢,已漸漸違背佛陀的本旨,例如:研究學問的人,隻重視佛學的鑽研,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些人認為,佛教隻是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於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有的人信了佛教,就隻顧自己修行,不問世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
人間佛教應該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因此,我們所要建設的人間佛教是: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係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建設》
諸佛各有其清淨國土,娑婆世界雖為五濁惡世,但是透過佛陀的清淨心所見,人間也成淨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攝,廣結善緣,轉憎嫉的人際關係為尊重包容,轉人我交征利的處世態度為喜舍成就,必定能轉娑婆穢域為佛光淨土。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雖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但是佛教的發展,不能一味地保守傳統。傳教的方式必須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必須傳統與現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這是我們未來推展人間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發展的時代趨勢。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傳統與現代融和》
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住世時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時代置有僧祇戶、僧祇粟[1],以解決人民的饑饉;唐代設有悲田院[2]、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複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示於大眾而已。那麼,佛教要依據什麼以達到現代化呢?有六點,即:觀機逗教、契理契機、方便多門、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舍一法。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上。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世界,實現國土身心的淨化,就是成就未來的佛光淨土世界。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人間佛教,使佛教走出了山林遁世,重新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同時也是邁向現代、國際化的一大方向;不僅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佛教雖有南傳、北傳,顯教、密教之分,但無論如何區分,都必須具有人間性,才能因應時代的潮流。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生活中的六度,就是佛光淨土思想的呈現。
例如:語言的布施、儀容的布施、內心隨喜的布施等;奉公守法就是持戒;彼此忍讓,使社會井然有序,就是忍辱;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就是精進的表現;凡事從容不迫、不計較,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夫;處眾圓融,懂得運用方法,就是般若智慧的呈現。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維摩詰經》也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沒有佛果可成;離開了群眾,沒有佛道可求。因此,我們想要成佛,就必須在人間磨煉、修行。既然人間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還要將希望寄托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所以,奉行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就是當生成就的淨土、人間的佛國。佛光淨土,使人間即淨土,使淨土就在人間,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五乘共法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而佛光淨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淨土是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調和,也就是佛光淨土的思想。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守五戒十善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如果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能奉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大家理想中的淨土。十善是五戒的擴大,隻要大家一起受持五戒十善,天下自然太平和樂。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四無量心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悲能降伏人心,讓人心悅誠服;佛教本就富有喜樂的性格、歡喜的精神。在佛光淨土裏,處處散布著歡喜的種子,讓大家在佛法中都能幸福美滿。佛光淨土講求犧牲和奉獻,因此利他的性格和慈悲喜舍的精神,也是佛光淨土的主要思想。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中道思想裏的“空有融和”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的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所以說,禪淨中道是佛光淨土的思想。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因緣果報是佛光淨土的思想。時時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因緣,感謝大眾的成就;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此外“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人人都有因果的觀念,社會就不必勞動警察來維持治安,因為因果就是法律的準則。
——《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長久以來,由於“政府”未能製定一套健全的宗教管理辦法,造成佛教在行政、寺務、文教的推展上阻礙重重。尤其將佛教連同那些隻管燒香拜拜或沒有因果觀念的邪教一起管理,更使佛教蒙受莫大的傷害。好不容易現在終於有了立法之議,雖然宗教法的條文還有爭議,但我認為先給宗教團體一個明確的法人地位,以保障宗教的利益,並修改宗教團體法中對宗教不切實際的規章,那麼“有法總比無法好”。有法,才有保障!
——《普門學報·宗教立法之芻議》
人間佛教不是某個人所獨創出來的佛教。不是因為六祖大師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論,就把“人間佛教”歸於六祖大師;更不是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淨化升華,舉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華嚴經》雲:“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佛教對愛不執不舍,因為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隻要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法律、道德,佛教並未否定和排斥。不過,人間佛教更提倡要過中道的生活,要用慈悲來淨化所愛,用智慧來領航所愛,用善美來成就所愛,用德行來加持所愛。人的生命從愛而來,我們更應該用純愛、真愛、慈愛、淨愛來莊嚴美好的人間。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對於台灣的未來,我在《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一文,提出以下四點意見:
1.對經濟的複蘇,企業要大小共存。
2.對社會的治安,全民要同心協力。
3.對族群的融和,大眾要互相尊重。
4.對台灣的未來,眼光要瞭望全球。
——《普門學報·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就寺院的型態與社會的變遷關係而言,都市寺院人文薈萃,無論在佛世也好,在中土也好,都是弘法的主要據點;山林寺院雖僻居一隅,但在佛教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都市益加繁興,不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加緊密,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流也益形頻繁,社會形態的多元化已是時勢所趨。因此所有的寺院,不僅都市寺院須隨時調整腳步以符時需,山林寺院也應積極籌劃未來的方向,重新評估弘法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員的配置、道場的規劃等等問題。總之,弘法利生不分彼此,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不管是人間比丘或山林比丘,所尊奉的都是佛陀的教法,都同屬於“人間佛教”的範疇,但願佛教界都能在一個佛陀至尊的領導下,凝聚共識,弘揚大法。
——《普門學報·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隨著天文科學、太空科學的發達,我們可以了解到:除了我們的地球之外,宇宙中還有十方無量的世界。特別在二十世紀末之後,日新月異的科技,帶動了觀光業和傳播媒體的興盛,人類從各地的旅行遊覽中、從日常的見聞覺知中,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的“世界”,不再是課本上生硬的知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擁有的體驗;不再是有形有相的空間,而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我們能從“家庭的世界”、“國家的世界”、“宇宙的世界”,提升到“心包太虛的世界”,將一切的一切都視為是我的:台灣是我們的,大陸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是則我們不但擁有了一個最美好、最富有的世界,而且也無愧於先人的努力,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先進人類,繼續庇蔭後世的子子孫孫。
——《普門學報·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全球目前共同遭遇的問題有: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業率、家庭暴力等等。其實,世間上的天災人禍,都是人類的共業所造成,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天災,追根究底也都是源於人類的貪嗔無明。因為人類需索無度,不懂得善待地球,過度開發使用的結果,引起大自然的反撲。所以,若想突破困境,解決世間的問題,唯有靠人類自我覺醒。針對全球問題,我提出以下四點意見:
1.要達到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
2.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的提升。
3.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的精神。
4.要體現共生智慧,應先倡導緣起的思想。
——《普門學報·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經典中有多種淨土思想,各有其殊勝之處。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故難為一般眾生所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裏,許多已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必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方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較為簡易,將來仍須下生人間;唯心淨土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容易被認為是泛談;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土,但若不深究,則易被誤導為在家佛教……因此,我亟思發展出一種能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但又能落實人間現世安樂的思想——這即是所謂的“佛光淨土”。
——《星雲日記》
西方極樂世界是多數學佛者所向往的終極目標,而一位具有人間性格的行者,在這目標尚未達成之前,也同樣注重現世生活的安樂及家庭的平安幸福,因為真正的佛法是不離現世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