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沙漠之魂(一)(1 / 2)

沙漠的天空中有似火的驕陽,有千變萬化的雲朵,有那輪皎潔的皓月,有夜幕中一閃一閃的星星。除此之外,還經常有一些屬於鷹科的飛禽盤旋於沙漠的高空中,它們就是有著“鳥中之王”稱謂的鷲類。禿鷲是一類大型猛禽,體長約1.2米,體羽主要黑褐色,飛羽和尾部黑色更深,領部羽毛淡褐接近白色。禿鷲頭部絨羽,最顯著的特征是頸後羽毛稀少或者沒有羽毛。它們一般以死屍的腐肉為食,很少襲擊健康的動物。雖然它們很少攻擊活物,但當人聽到以死屍為食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有些惡心幹嘔,也難免讓人覺得它們殘忍、冷血。

沙漠中雖然不是生機勃勃,卻也不是死氣沉沉,同樣有很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活躍在這裏。比如說狼,狼是食肉性動物中進化最為完美的三種頂級動物之一,也是今天我們隻能看見的古代生物物種之一,因為三種頂級動物中的恐鳥(泰坦鳥)、劍齒虎都已經滅絕了。狼在距今500萬年的時候開始起源於地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多比較具備強者實力的動物已經滅絕,可狼卻生存了下來。這是為什麼呢?按適者生存來理解,因為狼凶狠,詭詐,而沙漠中的孤狼則更凶狠,更詭詐。

沙漠中除了有狼,還有蛇,而且是世界上著名的十大毒蛇之一-----響尾蛇。響尾蛇有著其他蛇類沒有的尾部,它們角質化的尾部像一串鈴鐺,擺動後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響尾蛇在吸引小動物過來捕食,但響尾蛇在受到危險以後,也會不停的擺動,發出響聲已是警告對方,我要發起攻擊了!我不知道這是響尾蛇在自恃驕狂,還是它的陰險狡詐?不過有一點足可證明這種動物的毒辣,那就是響尾蛇即使在死後一小時內,仍可以彈起施襲。這不光可以說明它是狡詐,臨死也得拉上個墊背的,有時候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無情的陰毒。

沙漠中還有一種魚,一種叫“沙漠魚”的魚,當然了,也絕對是在水裏遊的那種魚。這種魚生存在沙漠中的“死亡穀”和著名的“魔鬼洞“,後者也是這種魚唯一天然的一個棲息地。聽到這兩個名稱,讓人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覺,甚至開始浮想生活在這兩個地方的魚會是什麼樣子?是那種長著利齒鯊魚?還是那種可愛的金魚?事實上,沙漠魚的體型一般很小,不過它的的體型和大腦一樣,都很靈活。有的人可能不理解,體型怎麼還能靈活?但事實的確如此,原因在於這種魚的基因變異而導致其在體型上有一種可塑性。其表型的可塑性,簡單來說可以定義為:同一基因型受環境的不同影響而產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如果與那些凶狠、狡詐的動物相比,我覺得這種魚更可怕,為了生存,它們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基因,也可以說是種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不是可以將這種行為理解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沙漠的天空中有以屍體為食物的禿鷲,沙漠的陸地上有凶殘的狼、陰險惡毒的響尾蛇,沙漠的水裏有基因變異而完全可塑的魚。但無論是哪種,所描繪它們的都是:殘忍、冷血、凶狠、陰險、惡毒,還有基因變異。這些難道就是在沙漠生存的條件之一?缺少了這些是否就無法在沙漠中生存? 難怪把某些動物和沙漠聯係到一起,就會讓人感覺更可怕,更凶猛,比如說沙漠之鷹、大漠孤狼......是不是能在沙漠中生存下來的生物就讓人更敬畏?這是不是也在另一方麵襯托出了沙漠的冷酷和無情?

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沙漠中生存呢?陰險?凶殘?冷血?惡毒?...好像都不行,因為人畢竟是人,他不是畜生。

而人呢?人在聽到“沙漠”這個詞彙的時候,腦海中所浮現的就是渺無人煙的一片汪洋大海。沙漠?大海?怎麼可能相提並論?是啊,一個是由沙丘組成,一個卻是由海水組成;一個死寂沉沉,一個波濤洶湧;一個在陸上,一個在水中;可又為什麼不能相提並論呢?人在沙漠之中,或是大海麵前,同樣是顯得那麼渺小,小到微乎其微,同樣的力不從心,讓人有著望而怯步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