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宗彰,出使江東回。一改平日之秉性,常攜書簡隨身。軍師祭酒郭嘉暗奇之,經數月,嘉收之為關門弟子,每日傳兵法三言,述論古今天下事,期許之甚大。欲助之為曹公世子。
及匈奴單於呼廚泉同郭援作亂河東,太宗恨匈奴,欲效衛青,霍去病久矣。嘉乃暗助之,使之奔赴河東討之。嘉之意,欲強其也!曹公聞之,乃有立世子之意。此皆嘉之謀也。
臣壽曰:“當事之時,嘉先收逍遙王為大弟子,及王反歸昭武帝。嘉心中常有愧色,恐其久後對曹公不利,而後世子弟難以抗之。恰逢彰因逍遙王反,性情大變。嘉乃因此收之為徒,以報曹公,又使彰抗其大弟子逍遙王關平也。”
——《三國隨史》魏太宗傳。
……
匈奴人,按照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裏的記載乃是夏朝亡國之君夏桀的苗裔。商湯滅夏朝,夏桀放逐北地,後代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所以就有了匈奴一說。
不過個人觀點,應該夏桀後裔逃亡北地後,與當地土著融合。或者被兼並之後,再或者幹脆就是當地土生土長的民族團結之後,形成的一個種族。
……
此次匈奴大單於欒提呼廚泉(全名),得到袁尚許諾並金銀財寶之後,這才揮師南下。與郭援一同,劫掠河東地區。
搶錢,搶糧,搶人,特別是女人。這些一直都是匈奴人的目標。由於一路上被郭援兵馬搶在了前頭,所以呼廚泉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收獲。
就在呼廚泉覺得此行虧了的時候,匈奴軍中的探子卻意外的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大單於王帳之中。
這次南下,除卻留守王庭的左右賢王,以及左右大當戶,赫宿王,左右丞相輔佐外;左右大都尉,左右骨都候,左右大且渠等,盡皆隨軍南下,此時一眾彙聚大單於王帳之中,可謂是匈奴軍一大半戰力所在。
一眾人席地而坐,品嚐著匈奴烈酒羊肉,會議開的和吃酒席差不多。
“大單於陛下,我麾下探子給您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我想您一定會很有興趣。”
左大都尉隨手撕開一塊羊腿肉,放入口中,咧咧的對著呼廚泉單於說道。
“哼,信口雌黃。漢軍(指鍾繇與馬超聯軍)早已將汾河渡對岸封鎖,我族探子過去就是有去無回。你這消息從何而來?”
右大都尉一向與之不和,加上其懂著中原文化,呼廚泉對他信任也就勝過左大都尉。
不過這次右大都尉所言非虛,匈奴人與漢人相貌差別太大,過河去的探子,都沒有回來的。
“大單於,這消息乃是從郭援軍中所得。探子得知,河東轄下刁民們大多不服郭援。多有舉族奔長安者,而汾河渡口每日能過之人不過爾耳,所以大單於這可是天賜良機啊!漢人有句話,天於不取,必受其害呀!”
左大都尉看都沒看右大都尉一眼,而是直接向呼廚泉彙報說道。不過因為他這半吊子的知識,絲毫不知道自己說錯了典故。
“不錯,不錯。如果將這些人都掠至草原上,那我族奴隸將大大增加。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呼廚泉聽得直點頭,心中十分歡喜。將漢民稱作奴隸,這呼廚泉的確該死。換句話說,沒有與時俱進,還過著奴隸製的匈奴,注定要走向滅亡。
“不可,此事恐有詐。郭援對我族向來有所戒備,怎會如此輕易就將消息透露出來?定是有詐!大單於明鑒。”
右大都尉擔憂的說道,其實他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可偏偏是出至左大都尉之口,那就該堅決反對。
“如何有詐?這沿途多少流民一查便知,這如何作假?就算有詐,在這平原之上,誰可擋我軍鐵蹄?就憑那些漢軍?笑話,大單於我部願意為前部先鋒!踏平漢軍。”
左大都尉不服的說道,口氣十分囂張,絲毫不把其他軍隊放在眼裏。
“好了,你們不必再掙了,機會難得,此事我做主了,明日直撲汾河渡。全軍皆是前鋒,速速搶人便走,不可停留。”
呼廚泉在利益麵前還是沒有經住誘惑。不過也做出了緊密的部署。
……
這邊,祝奧帳中。
“回軍師,消息已經成功的透露給了那匈奴探子。”
一守兵正向祝奧彙報著任務,原來這一切都是祝奧故意透露出去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