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回鄉之路(1)(1 / 3)

一、回鄉之路(1)

回許家灣的路雖然平坦,但在現在李興邦的腳下,卻高低不平,走起來相當艱難。他的左腳被炮彈炸傷,雖經接續,但由於醫術一般,條件有限,傷口好了,骨頭卻沒長好,一走路,原本平坦的路,就變得高低不平了。

也就是說,他變成了一個瘸子。

李興邦來蘇區前,可是個英俊的小夥子,在鄉裏也算得上是個美男子,但現在變成了瘸子,形象就大打了折扣,與原來的他,可以說是有了天壤之別,不過,他轉念一想,這不也正好成了自己回家鄉繼續進行革命的一個絕好的掩護嗎?

不過,有些事他也搞不清楚,原本這仗打得好好的,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無不是高奏凱歌的,而這第五次,為什麼就打得這麼窩囊了。

蘇區越打越小,眼見得紅軍已經被逼到了牆角,退無可退,避無可避。一天,他所在的連又要轉移,他拖著個瘸腿,根本跑不贏,隻會拖部隊的後退,他就跟營長說,要求留下來,然後回到家鄉去,即不給部隊拖後腿,也可以把革命的火種,播灑到自己的家鄉去。

因為時間緊急,也來不及請示上級,營長一想也好,這樣對部隊也好,對李興邦也好。在一起戰鬥幾年了,他絕對相信李興邦,相信他對黨的忠誠,對紅軍的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另外,部隊一轉移,白狗子肯定要來血洗村子,寄養在老鄉家,無異於送死,他回到家鄉,一來可以保留革命的火種,二來他回到家鄉,更利於他繼續幹革命。

李興邦也想好了,要想回到家鄉,就必須脫掉紅軍服裝,穿上百姓衣服,化裝成一個討飯的叫花子。一路上,不知道要過多少條封鎖線,接受多少盤問,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抓被殺,聽說那些白狗子,是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

這天晚上,部隊轉移後,他留了下來。村民們一早起床,不見了紅軍,卻意外地發現,有一個討飯的叫花子,躺在屋簷下,蓬頭垢麵,醒過來之後站起來一看,竟然還是個瘸子,不會說話,隻是咿咿呀呀地伸出手裏的碗,向圍觀他的村民要吃的東西。

想必,他是昨天半夜進的村,所以沒人看見他是什麼時候來到這裏的,有好心人就給了他一隻紅薯。他接過紅薯,又咿咿呀呀地叫了幾聲,還點頭哈腰地表示了感謝,就邊啃紅薯,邊出了村,一瘸一瘸的樣子,很是讓人同情。

他知道,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就要向西走,而太陽一出來,他就知道了方向。

叫花子每天就為了能填飽肚子,不餓著,他現在的想法,也和真的叫花子是一樣的,那就是每天能討到一口吃的,有力氣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叫花子則沒有目的地,哪兒有吃的討,就盤踞在哪,所以,當時富裕點的地方,就總是盤踞著一群一夥的叫花子。

不過,李興邦現在卻要盡量避開大點的集鎮,走鄉村小路,去小的村子裏去討。但是,就算去鄉村討,他也不去那些高門大戶人家,一是這些高門大戶的人家對共產黨懷有敵意,二是這些人家基本養著狗,以及狗腿子,在這樣的特殊時間,有些狗腿子會盤問上門討飯的叫花子,一言不和,就有可能被打或者抓起來,當流竄的紅軍。

而去哪些單門獨戶的人家,不給就不給,最多罵幾句,有的話就會給一點剩飯剩菜或者紅薯之類,有的人家給一把米,他一般不要,他不可能會找地方自己生火去煮。而有的人家確實沒有剩飯剩菜或者其它吃的東西,他就會收下這把米,等去到其他人家時,就用米換飯。

晚上,他就隨意躺在人家的屋簷下,或者遇到寺廟,破房子,就在裏麵睡。現在雖然已經是深秋,但在部隊上經曆過太多的野外露營,已經不以為意了。能躺在一塊幹燥的地麵睡覺,他就已經很滿足,而如果有點稻草鋪地,那就是一種天大的幸福了。

一路西行,有一天上午,走在一座山崗上,遠遠地看見前麵有一個鎮子,看來鎮子還不小,他就不打算進去,但走下山崗後,卻看見有許多叫花子朝鎮子走去。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這種情況,並不知道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