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立著的人說:“想稱嗎?”
鄭通問:“多少錢稱一次?”
那人說:“這裏不用錢。”
於本說:“稱修,修是什麼呀?”
那人說:“就是稱一下你的這一生所作的事,有多少價值,錢是過不了奈何橋的,修,這東西用處就大了,天機不可泄露,我不能告訴你們太詳細了。多少可以給你稱一下,告訴你一個數。其實,你知道了也沒有。過了奈何橋就忘了。不過,你的修的數量,是不會變的。”
那人讓鄭通站在算盤上,一隻腳踩在橫梁的下麵,另一隻腳踩在橫梁的上方,算盤像計算機一樣快速地運轉起來,最後,在算盤一端的顯示牌上出現了“2”。
於本上去後,顯示出的結果是“18”。
鄭通暗想,我怎麼比他少那麼多呢?
旁邊有人問:“這個數字多少為好?”
那人說:“多多益善,不過,一般的最多是26。”
旁邊人又問:“這個數是怎麼來的呢?”
那人說:“都已是前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修之奧秘都在此算盤中也。”
再要聽時,那人已不知去向,前麵正催著快點兒過橋。
講到這裏,藺詩耕深有感觸地說:“其實,前人已經告誡我們的很多了,可是,世人卻總是他不進去,一味地自作聰明。
老寫的「修」是這樣的——「脩」,有「人」字,有「月」字,「月」就是肉的意思,有「文」字,「文」就是文化和智慧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怎樣對待和處理個人自己的肉,也就是說,要用文化和智慧管理我們的生命。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現象,當災難降臨的時候,對於蒙受災難的人,人們拚力捐助。還有,人們熱心於社會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以及走錯了路的人們的懺悔,這些是什麼?有的說是政治,有的說是炒作,有的說是愛心,有的說是心靈的安慰……
其實,人們有意或無意地都在努力擴大自己的分子,縮小自己的分母。從而,使自己的分數值最大化。
前人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舍己為人,聰明總被聰明誤,難得糊塗,可是,人們卻常常是機關算盡。看來,人們尋找智慧的路還要很長啊。”
穀天芳說:“有很多對人們有益的東西常常被認為是空洞的說教,其實是人們還沒有從浮躁和功利中把自己解脫出來。而當冷靜下來的時候,再來調整自己分子、分母的比例,已經悔之晚矣。
謝謝藺伯伯。”
盧曉潔說:“藺伯伯,中午我來請你好嗎?”
藺雨晨笑著說:“跟董慶忠一樣,盡耍嘴皮子,明明知道人家有安排了,還說請。好了,給你機會,我爸去他們那兒,你就請我和你穀姐吧。”
盧曉潔說:“伯伯,看看你女兒的大老板派頭兒,讓人家請她,還得數落人家。”
藺詩耕笑著說:“嗬嗬——,你說你們姐妹之間的事,我可管不了。好了,我該走了,別耽誤你請客。”
大家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