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流露出同情的眼神。還是先前那位老先生又說話了:“大妹子,你說的事是存在的,確實也不合理。那你說,比你我退休早,貢獻大,養老金比咱們低的多的人也是不少的,他們沒想法嗎?”
他稍停頓了一下,指了指前麵和他隔了四五個人的一個老頭說,說:“我不是唱高調,那個高師傅我真佩服。歲數和我差不多,人家以前工資比我高的多,就是比我退的早兩年,現在比我少開不少。他什麼想法都沒有。那天說的幾句話,我後來越想越有道理。他說,我退的早,就是我這些年沒給社會做什麼,沒那麼多貢獻,自然就不該得到那麼多的回報。年輕人工資高,掙的多,咱們應該高興。說明社會進步了,國家發展了。咱們不是希望晚輩比咱們過得好嗎?人家想得開,身體就好。”
那位女教師說:“也是,人也不能光鑽牛角尖。事情就看你怎麼想。”
盧曉潔聽得聚精會神,又想到了算盤“橫梁”的事。可不是嗎,大家麵對的都是同一個世界,有人總高高興興,有人天天愁眉苦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我是怎樣對待世界的呢?想著想著,那個老招呼她,已經該她了。盧曉潔對老人說:“謝謝大爺!”把卡遞進了窗口。
回到家裏,穀天芳正準備出去找盧曉潔。見盧曉潔進來,就說:“我正想去看看,怎麼這麼長時間?”
盧曉潔說:“哎,人太多了。”還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給穀天芳講了一遍。
從打到了藺雨晨的公司,有了工作,受到重用,義姐關照,又與董慶忠一往情深,盧曉潔從未為錢犯過愁。以前,每月的工資獎金花不完,一兩個月存一次。可是,從買房以後,覺得每月錢不夠用了。反過來,以前也沒存多少錢,可現在存的錢比原來多了。盧曉潔想,人的一生可能也就是這樣,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多多少少,少少多多。
小時候,一次,父親從外麵拿回一個算盤,曉潔不認識這是什麼東西。爸爸告訴她,這個叫算盤,這是曉潔第一次認識算盤。父親給自己說了一算盤個謎語——“一家分兩院,兩院哥們多,多的要比少的少,少的還比多的多。”曉潔一直記著,現在再想想,哪個多,哪個少?算盤上麵的一個頂下麵的五個。這也和現實生活中的事是一樣的,收入高的可能一個頂收入低的幾個。可是不同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又使生活的方方麵麵發生變化。有人說,一個勉強維持生活的修鞋匠有時要比月薪十萬美金的好萊塢明星快樂得多。真是“多的要比少的少,少的還比多的多”唉——,多多少少,少少多多,全在算盤的中間“橫梁”,人的心,就是那道“橫梁”,就是——“衡量”。
盧曉潔對穀天芳說:“穀姐,我以前手裏從來也沒有多少錢,可也沒想的太多。現在,錢比以前多了,反而倒覺得手頭緊了,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