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1582)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李太後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
萬曆十七年(1589)元旦,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
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閣臣王家屏次日再上一本,自請罷官。最後明神宗竟三十年不上朝。隻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強到金鑾殿上亮了一次相,許多朝臣都沒見過皇帝一麵,經過這一時期明朝的國力進一步衰退。而此時的努爾哈赤率領的女真族卻崛起於東北地區,以後成了明朝的大患。
萬曆三大征明神宗萬曆帝(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鬆(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鮮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廿五至廿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廿七年至廿八年)。
三大征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巨,對晚明的財政造成重大負擔。但實際上明代晚期僅對後金的戰事,耗費就高達六千餘萬兩,遠超三大征。而三大征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征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遠雖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三大征”曠日持久,曆時近十年,到萬曆二十八年六月結束。“三大征”雖都以勝利而告終,但每場戰爭都是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勝利的同時也付了出了慘重的代價。
奢崇明於天啟元年(1621年)九月於重慶起事,圍CD達一百多天。安邦彥於天啟二年二月起兵,進圍貴陽兩百多天。
叛亂發生後,明朝廷調水西及永寧兵赴遼東作戰而激起反抗。戰爭從天啟元年至崇禎十年,前後持續17年,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死傷百餘萬,大規模交戰持續9年。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號13萬(實6萬)攻明,連續攻克錦州、鬆山、大小淩河、杏山、連山和塔山七城,繼而圍攻寧遠,致書袁崇煥要他投降.當時袁崇煥官任寧前參政,在大兵壓境、外無援兵的危急關頭,袁崇煥大氣凜然,毫不害怕.他和總兵滿桂、副將朱梅、參將祖大壽等集將士赦血誓師,堅守寧遠.
此戰,袁崇煥組織軍民堅壁清野,協力共守,鏟除奸細,憑堅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殺傷後金軍1.7萬人,挫敗了努爾哈赤奪占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是明朝對後金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使明朝軍民重新樹立了戰勝後金軍的信心。史稱(寧遠大捷)
明朝設有九邊重鎮,由重兵把守(曆史上有九邊鬧響,現在查不到了!大概是在萬曆三十年以前的事,凡是鬧響將領皆被斬殺)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麵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隻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裏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饑民王二聚集了數百個無法活命的農民進行鬥爭,他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縣城,殺死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天啟八年(1628年),陝府穀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全陝響應。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穀等地首舉義旗,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並成為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采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
各部義軍先後東進,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