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秦漢往事 第六十一章(1 / 3)

朝廷的事告一段落,現在讓我們把視線放在邊境。當時的邊境有兩個比較精彩的地方,雁門郡與上郡。

先來看雁門郡,現在的雁門太守還是郅都。自從徐盧等六人投降之後,郅都在雁門很風光了一會兒。可他的風光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個對他絕對致命的消息傳來了。這個消息短到隻有一句話,卻足可以決定郅都的生死。

“太後(竇漪房)聞郅都尚在。”

當時國內出現了很多事,比如梁王身死,再比如亞夫下野。劉啟已經心力交瘁,無法再顧忌到了郅都了。

公元前144年,劉啟中六年,郅都被竇漪房召回長安,不久之後被隨便定了個罪名,被殺死於長安城中。

雁門太守郅都離世了,匈奴人覺得他們的機會來了。此時的匈奴人做事非常浮躁,一點都不知道收斂。郅都去世的當年,匈奴人果斷入侵雁門了。

效果的確還不錯,匈奴人一舉拿下了雁門。這個時候,就輪到上郡遭殃了。不過上郡終究還是沒有遭殃,原因無他,卻是有他。

上郡太守李廣,一直都在。

匈奴人一到就奪走了李廣的馬匹,這就弄得李廣很不爽了。不過李廣還是很明白一個問題——現在還不是和匈奴人大規模作戰的時候。

既然大規模作戰不行,那就來小規模吧!

李廣決定當即與匈奴人小規模開戰,李廣說是小規模,規模果然就很小。李廣包括自己在內,隻帶了一百人出戰。

規模很小,不過目標也不算小。李廣出兵沒多久,就被匈奴人給發現了。匈奴人一看是一股小部隊,剛開始覺得沒什麼。可後來得知了這股小部隊的領頭人是李廣,這就非常奇怪了。

一個太守親自帶這麼點人出兵,難道是誘餌?這個思想在匈奴人腦海中一閃而逝,馬上就得出了個結論——漢人必然有伏兵,必須的。

匈奴人馬上把陣勢擺開,他們要看清楚這李廣到底想幹什麼。李廣一直來到匈奴人陣前兩公裏地方,如果說他的前麵的行為在匈奴人眼裏是誘餌的話,那麼李廣接下來的行為他們就覺得是不可思議了。

李廣現在離匈奴人這麼近了,除了他自己不怕之外,他身後的人都開始怕了。大家都在勸李廣回去,他們的意思很簡單——現在麵子已經找夠了,那就見好就收吧。

可惜李廣要是能聽進去他們的建議,他就不叫李廣了。李廣做了一個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決定——全軍下馬。

這個命令一下達,他身後的士兵有些都差點從馬上掉下來。這個時候下馬?難道聽錯了?

可惜很快李廣帶頭下了馬,用行動告訴了他們並沒有聽錯。既然老大都這麼做了,那還說什麼啊。李廣的部下也學著李廣的樣子,大搖大擺的從馬上下來了。

陰謀,絕對有陰謀!

匈奴人抱定了這個想法,打死也不肯進攻李廣他們。眼看李廣他們越來越過分,匈奴人幹脆把部隊後撤了。我不打了還不行嗎?

匈奴人這次的進攻中止了,盡管從本質上來講這也算是一次成功的進攻。而且這種成功,還一直在延續著。

此次匈奴退軍之後,雁門很快來了一位新太守——馮敬。

沒有郅都那麼有名,然而馮敬的來頭著實不小。現在的雁門太守馮敬,以前的職位是禦史大夫。也就是說,馮敬是一位中央外放的官員。

不過很可惜,雁門這種地方講究的不是來頭,看重的是實力。而說到實力,就隻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馮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