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稱“哈裏發”運動,為印度穆斯林反對英殖民統治的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反對英國等協約國瓜分土耳其、保衛伊斯蘭教為號召而興起。(編者注,後同)

[2]即1857年印度人民大起義。先由英國土著雇傭兵於5月兵變,後席卷廣大地區。

[3]英國於1919年通過《羅拉特法案》,殘酷鎮壓一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騷亂”。

[4]1919年4月13日,英軍對旁遮普省阿姆利則舉行和平示威遊行的數千名居民開槍射擊,造成死傷1516人。

[5]“基拉法”運動領導人之一,後參加“不合作”運動,以換取甘地的支持。

[6]位於紐約布魯克林下城。

[7]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8]法國著名物理學家。

[9]根據國際法,停泊在外國或公海上的船隻為本國領土。

[10]賓夕法尼亞東北部城市。

[11]指林肯。

[12]指這一代人。

[13]Kitsch出自德語,“刻奇”,或譯為“媚俗”;中文中尚無對應的詞語,現在人們所采用的“媚俗”這一譯法多出自韓少功在翻譯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時采取的譯法。

[14]古代英王,也是丹麥王,為顯示自己的能力,下令海潮停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