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清朝社會幫派(1 / 2)

清朝社會幫派

中國古代有徽、晉、陝、魯、閩、粵、寧波、洞庭、江右、龍遊等十大商幫,其中以徽商和晉商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縱橫商界500年,最後卻在清末民國時期,被寧波幫後來居上、取而代之。

鹽幫:

自古以來,鹽幫天下。鹽鐵官營。在封建社會,官僚體係腐化墮落,他們往往利用壟斷鹽業貿易的特權牟取私利,鹽價極高,利潤十分豐厚。江南一代的鹽商往往是草莽之輩,一起販運私鹽以圖牟取私利,這些人的販運團夥就被稱為“鹽幫”。

鹽幫自漢朝起就興起於江淮流域,一般的販運路線分南北和東西兩線。後世南北一般運河北上至漠北;東西一般沿長江直到西北青藏地區。

鹽幫,顧名思義就是販賣私鹽的走私分子。

鹽幫之謂,私鹽之流,乃相對於中國自古以來的“鹽鐵官營”而言,又有“鹽梟”之稱。

鹽幫的由來,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和意義。中國古代的鹽,從開采到販賣是由官府控製,因鹽是生活必須品,缺鹽難以生存,控製鹽的供應等同於控製治下的百姓,所以中國古代的鹽一直由官府壟斷,私人是不準進入這一領域的,這有明確的刑律規定。由於封建社會的特殊環境,國家往往需要麵臨的問題是連連征戰,興修水利,建立邊防,而這些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這個時候如果有商賈之流主動捐款,甚至主動承包完成工程,一些君主就頒發其一個販鹽許可證,準許其販賣運輸官鹽,甚至還可以得到徭役減免等豁免。

因此最初的鹽幫是正式的得到官府認可的販鹽幫派。由於封建社會的法製不完善,官員間的相互勾結,官鹽管理部門和鹽幫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係,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私鹽”。但是鹽幫是得到官府認可的這一點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所以鹽幫的產生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和曆史地位。

天地會:

鄭成功退守台灣(鄭經和鄭克塽)至1683年前,以“漢留”為代號,成立了〈留在中土之組織〉,派五名將領往南中國開山立堂,由參軍陳永華(化名陳近南)先生留在中土主持。陳為台灣派駐中土之最高指揮,率領各個山堂。陳永華在湖北曾居襄陽城南“白鶴洞”,號“白鶴道人”,藉傳道為名,遊曆四方,聯絡仁人義士。“白鶴仙師”的圖像即代表漢留組織的標誌。台灣有很多地方,現在都有供奉白鶴仙師或鶴母等風俗。

天地會分支有洪門,青幫,白門三大支派,所以有洪門蓮花,青幫綠葉,白門白蓮藕之說。

洪門:

洪門是中國源於明末清初的一個秘密組織。主旨為反清複明,對外通稱天地會。後來演變成多個的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遠播東南亞。現代一般皆泛指清朝時期,曾參與反清複明的組織。中國的秘密社會,主要有會黨和教門兩大係統。清前期1682年鄭氏失敗後。為清初反滿統治的地下組織;五祖創立洪門,他們是由“洪門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等成立的。。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命自金台招賢之意,參加者皆是手下將士。凡同盟者均曰“洪門”,門是家門,故稱洪家,既是一家,所以入會者不論職位高低均互稱兄弟。洪門素以“桃園”義氣、“瓦崗”威風為號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為一平等組織。不同時期有不同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