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之境
外灘,上海的長廊
中國古典園林,很重視長廊的布置。若北京頤和園、無錫蠡園、蘇州留園等,一廊逶迤,如線串珠,如脈貫身,熙熙然景物回巧,灼灼然境界全出。長廊就像元宵的舞龍,端陽的賽舟,能牽住你的目光,激發你的遊興。
外灘,就是上海的長廊。
外灘這條長廊,始建於一個半世紀之前,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規模,但直至九十年代,才可以說是進入了真正的成熟期。
然而,在這個時期到來之前,外灘已經成為上海的標誌,上海人心目中的驕傲。電影、電視劇中,隻要出現外灘的空鏡頭,出現原市政府大廈古羅馬神廟式的圓頂,出現海關大鍾,出現和平飯店熠熠生輝的紫銅仿金字塔夾頂,出現蘇州河口外白渡橋的鋼梁,就毋庸置疑地把觀眾帶進了上海。也許不是每個身居上海、路過上海的人都知道外灘是萬國建築博覽,從外白渡橋堍上海大廈到金陵東路口,三公裏的路段上,集中了歐洲古典主義、折衷主義到早期現代派等各種風格的高樓閬宇;但幾乎人人都知道,像南京路、淮海路、人民廣場這樣的景觀,別處可能還有,可能還更好,像外灘這樣的景致,別說走遍中國找不到可以與之相稱的,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外灘改造工程上馬,當浦東開發,沿黃浦江東岸規劃、興建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時,有些老上海心中是頗有疑慮的。新外灘工程能否和江畔那些多用整塊花崗岩巨石砌成的雄渾大氣的建築相呼應?東岸崛起的新軍,能否與這些舊貴族相匹敵、相媲美?能不能相得益彰,錦上添花?會不會狗尾續貂,弄巧成拙?
這些疑慮並不是多餘的。上海雖然有許多年沒有搞樓宇建設,讓二十四層樓高的國際飯店占據上海第一高度將近半個世紀,但到一九八三年,便有高過國際飯店的上海賓館出現了,以後這第一高度的紀錄就頻頻被打破。從建築風格上來說,流線形結構、全玻璃幕牆的現代建築很快風靡滬上;雋拔的線條、明快的色彩,像穿著大紅大綠、朝氣蓬勃、嘰嘰喳喳的少男少女,突進人們的視野。人們始而驚羨,繼而欣賞,逐漸司空見慣,卻又感到不滿足。常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用音樂來譬喻,圓舞曲、小夜曲固然使人心旌搖蕩、腳下生風,但到底是交響樂讓人回腸蕩氣、回味無窮。上海人品位很高,上海人對外灘又愛之彌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在原有的萬國建築博覽會的對麵,要建一個新時代的建築博覽,老上海有這樣的疑慮,是可以理解的。
隻不過五、六年的時間,新外灘一期拓展工程完成,更加上東岸的建築像雨後春筍般地連片而起,一個煥然一新、光彩照人的新外灘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一掃珍愛外灘的老上海心頭的疑雲。新外灘是全新的,但新得有底蘊,不浮誇,沒有那種暴發戶炫金耀玉的俗氣。新外灘是張揚的,但揚的是真情,不矯飾,沒有那種毛孩子目空一切的驕狂。現為中國第一高樓的金茂大廈,草白色的牆麵,主體穿空,像一座隋代無簷的古塔,裙樓像一條在浪尖上顛簸的漁船;我仿佛看到,淡淡的月光下,一位皓首銀須的老漁翁,正在向兒孫們述說當年吳淞江邊那個小漁村裏發生的故事。這種情調絲絲扣著我的心弦。緊靠在黃浦江東岸邊的香格裏拉大酒店,深栗色的磚牆,像一座古堡,又像一座高大的廠房,與樓前濱江大道臨水的一排黑漆鑄鐵欄杆,以及平台上巨型的鐵錨雕塑融成一體,我仿佛聽到穿過時空傳來的曆史悠遠的鍾聲。陳列鐵錨的平台,原來是求新造船廠的碼頭。這家船廠成立於一九○二年,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企業之一。這樣的氛圍,使我流連往返。新外灘就是這樣,一頭牽來曆史,一頭通向將來,繼往而開來;這樣的現實,就豐厚、靈動,生趣盎然,意味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