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朋友
拙作《黃河龍馬》連載期間,多有讀者予以評論,對各位朋友的關心,在此表示感謝。
《黃河龍馬》是中國古代文化幻想,也是軍事科技幻想,前者為主,後者為次。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古代文化越來越陌生,有些讀者對拙作的某些內容看不懂,讀不進去,也在情理之中。為方便閱讀,特對本書的立意作一介紹。
書中的交戰國純屬虛構。比倫斯王國既不以世界上某個王國作參照,也不以中國某朝某代為原型,它是用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特征虛擬的一個王國,書中描寫的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在中國古代是司空見慣的。有些讀者感覺,故事像是發生在中國大地上,那些“老外”的語言和思維很像中國人,原因便出於此。為什麼不選擇中國的某個朝代來寫呢?因為作品要表現中國古文化和當代文明的實際關係,就需要把故事放到距今不遠的將來。故事中,中國古文化和當代文明既有衝突,也有通融,衝突的往往是糟粕,通融的往往是精華。
為什麼非要分出精華和糟粕來?因為民族文化決定著民族素質,進而決定著民族命運。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餘年的文明史,有著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這讓炎黃子孫倍感自豪。但,又不得不正視問題的另一麵,如今四大文明古國皆不在世界先進行列,我國在近代不幸落伍。甲午戰爭清軍慘敗,國人曾把原因歸結為清廷腐敗無能,這結論膚淺了。清政府倒台後,那四島之國仍在我華夏疆域盤踞橫行,直至1945年。國人又把這原因歸結為舊中國貧窮落後,至於落後的原因,很多人並沒著眼於文化。曆史已經證明,大量的文化垃圾是沉重的包袱,壓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步履蹣跚,豈能不落後不挨打!
若論垃圾,莫過於厲行千載的禮治,它造成了人與人的不平等,人貴言重,人微言輕,俊傑難得其位,真知難得其用。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整個社會就像通風不暢的火爐,煤炭不能充分燃燒,爐火當然不旺,國力當然不強。五四運動對封建禮教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但並未撼動它強大的根基。國人仍在鐵屋子裏沉睡,多少人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幾千年前的文化理念齊家治世,想來實在讓人悲哀!在二十一世紀,炎黃子孫必須徹底認識禮治的危害,必須把等級觀念從我們民族的文化觀念中徹底清除出去。否則,華夏危矣!
對禮治進行剖析,本書運用了中國的易學——具體說,是用先天八卦進行推演(見三十章《大道輪回》),得出禮治早已過時的結論。易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深刻的哲理完全能與世界各民族的哲學相媲美,具有跨時代的生命力。易學中天道輪回、周而複始的道理清楚地告訴我們社會的走向,為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指明了方向。可惜,國人對易學太過陌生,了解得太少,甚至把它與封建迷信等同,這是我們民族的大不幸!
用文學形式表現易學,這行得通麼?本人動筆前也曾置疑,這樣的作品能有多少讀者?但又認為,祖先留下的這個寶物實在丟不得。文以載道,文學本來就有宣傳哲理的責任。挪威有《蘇菲的世界》,我們為什麼不能有類似作品問世?為此,拙作願為引玉之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