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計劃(1 / 2)

1909年深秋,哈爾濱城外。

一處不顯眼的平房,窗簾緊緊地拉在一起,任誰也無法望見裏麵發生的任何事情。

房屋裏,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子正在仔細地梳洗著,仿佛在做儀式一般。

他認認真真地梳理整齊頭發,修整好胡須,依次穿上襯衫、馬甲、西褲、皮鞋,帶好領結,穿上西裝外套。

這是那個年代在華日本青年的最時髦打扮。

在明治維新的思潮感染下,每一個日本青年都認為隻有穿幹練的西裝,而不是寬袍大裾的和服,才能夠更好地為了日本迅速邁向世界強國行列而奮勇向前。

其實,還有很多日本青年覺得,隻有穿上西裝,穿上成套的、純毛料的西裝,才更像西方青年那麼帥氣,才比那些掛著武士刀一天天在街頭晃晃悠悠的浪人更討姑娘們的喜愛。

但,這個青年卻並不是日本人。他是朝鮮人,名叫安重根。

安重根穿好了上衣外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拉開麵前桌子的抽屜,小心翼翼地從裏麵端出一個鐵盒。

他打開鐵盒蓋子,裏麵赫然是一支勃朗寧1900M型號的手槍。

這支手槍是如此精致,雖然在邊角處,烤藍已經有些被磨花,但整枝槍卻因此而格外顯得幹練。顯然,槍的主人是多麼信任這支老槍。

因為,今天他需要用它做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

安重根再從鐵盒子裏拿出一個小紙包,仔細地打開,裏麵是八粒子彈。

安重根拈起其中一枚,細細端詳,子彈頭上精心地刻畫著一個十字架。

這是前一天晚上他親手刻上去的,每一顆子彈的彈頭上都是如此。

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安重根希望他所信仰、信奉的主,能夠護佑他這次的行動取得成功,讓每一顆子彈都能夠準確地射入仇敵的胸膛。

列車穿過清晨的薄霧緩緩前行,車窗外已經能夠看到房屋和清早起身勞作的人們。

展現在伊藤博文麵前的,正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東北城郊的畫麵。

伊藤博文的秘書森泰二郎親自托著一隻托盤走進車廂。

托盤裏是一壺冒著熱氣的咖啡,一隻考究的骨瓷咖啡杯,一小罐新鮮的牛奶,還有一疊報紙。

看到伊藤博文已經穿戴齊整站在車窗前,森泰二郎有些驚訝。

“伯爵大人,還有一個小時才到哈爾濱呢,您昨晚睡得那麼晚,還起得這麼早,要保重身體啊。”森泰二郎說道。

伊藤博文仍舊目不轉睛地盯著車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應道:“我有哪一天不是起得這麼早啊。”

說罷,伊藤博文轉過頭看著森泰二郎。

伊藤博文說的沒錯。

森泰二郎麵前的這個老人,雖已經年過古稀,卻依舊精神矍鑠。

伊藤博文每一天都保持著讓他這個中年人都羨慕的充沛精力。

在森泰二郎擔任伊藤博文秘書的這幾年裏,伊藤博文每一天都睡得比他晚,而他卻從未見過伊藤博文睡眼惺忪的模樣。仿佛伊藤博文隻需要休息片刻就能夠立即投入工作。

不,在這一點上,森泰二郎甚至覺得伊藤博文幾乎如同機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