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鄭國篇之鄭桓公(1 / 3)

《他們的國.鄭國篇之鄭桓公》

一.

所謂水有源,樹有根,曆史這玩意兒,經曆了千朝百代之後,最初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唯一能依靠的也無非是那些典籍的記錄而已,縱然現代人很迷戀“穿越術”,還是要知道這種不靠譜的事兒,也就是解一個悶子的消遣罷了。

既然要扒拉鄭國,當然要從他們的第一任君主說起。

話題有點遠,一不留神就扯到西周末年了,簡單的說,周天子的天下也不安穩,看過《東周列國誌》的朋友們會知道這一切,不贅述。從西周到東周,不僅僅是時間的變化,也是格局的變化。

西周的第十位君王叫周厲王,他在周天子的王位上坐了37年,這應當算是一個不短的任期,該天子執政最大的特色就兩個字:專製。

他橫征暴斂,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麵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為壓製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

不能不說,這老小子有點本事,就這麼個暴君級別的人物,也能坐在周天子的龍椅上坐了37年,不能不歎息:算他狠。

但是,大凡施虐暴政的君王,沒有什麼好下場這是肯定的,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在被人民趕跑了13年之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

所以要用上麵的這段文字扯一個周厲王出來當然是和後麵將要說的有關。

鄭國這個國家,最早屬於周朝的封地,到了鄭桓公這一輩兒,開始立國,而這個鄭桓公是周厲王最小的兒子。

這個鄭桓公不僅有一個曾經做過周天子的爹,其後做過周天子的周宣王還是他哥哥,雖然是同父異母,也算是血親。僅僅是這幾個證據,就足以證明,鄭桓公出身於“官二代”是無容置疑的。

正所謂朝裏有人好做官,自古到今,哪裏有胳膊肘朝外拐的?哥哥是當朝天子,兄弟當然跟著沾光。

二.

周宣王在位的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06年,他給了自己兄弟姬友一塊封地,這個姬友不是別人,正是鄭桓公的本姓名氏。

天子封地天經地義,更何況是自己的兄弟。

要說這個鄭桓公也不是泛泛之輩,當初老兄周宣王給他這塊封地的時候,這塊地的名字叫“鄭”,具體的坐標位置應當是在今天的陝西華縣這一帶。

其實,天子分封的背後,當然蘊含著非常玄妙的東西,正所謂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聲,就算是兄弟,就算是老子和兒子這事兒也都是中國曆代君王所忌諱的,比較平和的處理方式是,找一塊地方給你,你在哪裏說了算,離我遠一點,對我也就少了一份兒威脅。所以,封地的背後,其實是包含著賞賜者很深的心機在其中的。

要說這個“鄭”地也是一個好地方,它位於秦嶺東部、關中平原南部、渭河南岸,土地也算肥沃,物產也算富足,把這樣一個不錯的地方給了自家兄弟,兄弟滿意,自己也省心,也算一舉多得是吧?

姬友同學也是一個明白人,知道老兄給自己這麼一個地方,雖然有打發出門的意思,起碼也算沒虧待自己,所以,他欣然接受,然後欣然而去。他當時把自己的行政首府設在一個叫“棫林”的地方,也就是“鹹林”,這個地名如今在陝西華縣依舊可循,棫林,指棫木林,棫是一種樹木,作為地名,應當是當地棫樹成林。至於“棫林“演變成”鹹林“的原因,可能是傳寫而誤,或者求簡所致。

地方不大,但是,姬友同學雄心不小,而且也是有兩把刷子的,把自己治下的這塊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條,風生水起,老百姓的口碑很好。這世界的事情都是這樣,基礎很重要,人家姬友知道兄長宣王封地的原因和考慮,也沒有給兄長添亂,而是聽命行事,在“鄭”這個地方幹出了屬於人家自己的一份事業。

畢竟這事兒都好幾千年了,人家姬友同學是如何勵精圖治的,又是推行了什麼樣的仁政,真的不太可考,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他把“鄭地”治理井井有條,百姓滿意,讚不絕口。其實縱觀中國曆史,一脈相承的東西就是,如果百姓們遇到了一個好的君王,他們是甘於在君王的治下“安居樂業”的。這也是中國數千年農耕社會不變的路數,以至於後來人們提起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這麼一種生活狀態和境界就可以讓百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