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新學狀元?(2 / 2)

甚至一些怎麼也考不上舉人的秀才,都趁機跑了過來。

一時間,南京城內極其熱鬧起來。

轉眼已經九月十五日,南京大學考試的日子到了。

考試的主要形式分兩種。

一種的筆試,也就是單純寫考試試卷。

一種是問答式的考試,主考官一個個問,一個個答。

之所以這樣分開,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對農業、手工業有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人,是沒有讀過書的,甚至大部分連字都不認識。

但這部分人,又確實有寶貴的知識儲備。

人類的知識體係,其本質還是經驗積累,一代代積累。

知識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這也是新學辦學的宗旨之一。

至於筆試的考場,為了體現對考試的重視,是直接安排在江南貢院裏考的。

這一日秦淮河畔最熱鬧的一段被封鎖起來,不少人都好奇地看著江南貢院。

這場麵與科考極為相似。

直到現在,人們才忽然意識到,大明朝似乎真的在改變了。

連科考都在做改革。

下午的時候,崇禎和汪喬年商量了一下,是關於南京大學一些完善的措施。

既然南京大學開始招生了,南京成立南京格物院也是勢在必行。

而且東南一帶的農業和種植業都非常發達,對農業的研究,必然是會優於北京的。

崇禎也給出了一個想法,他認為完全可以在南京大學設立一個最高農學獎。

用這個獎來為南京大學的成立造勢。

現在朝廷是繼續大量新學人才的時候,這個勢造的越大越好,最好讓更多的人都知道。

這樣可以大大的增強南京大學在東南一帶的影響。

至於這個獎嘛,就叫“後稷獎”好了。

獎的數額,10萬兩。

這10萬兩就從南直隸的預算中出。

朝廷在南直隸推行責任分包製管理,南直隸是可以自己申請預算發展的。

九月十六日下午,曹化淳呈遞上來一份文檔。

是王敬文寫的。

王敬文此時被安排在城南一座屋子裏專心在寫他的農學書籍,是關於硝酸鉀複合肥的內容。

此時呈遞給崇禎的振奮文檔,是王敬文最近一段時間的總結。

他將中醫裏的一些知識也應用到了肥料上。

從理論上來說,對探索硝酸鉀這種物質是有很大的進步的。

如果研究方向在這個方向去探索,有極大的價值。

硝酸鉀不僅僅是複合肥,還是一種防腐劑,一定計量的硝酸鉀可以保存食品,甚至製作第一代的罐頭。

看完後,崇禎很滿意。

給王敬文足夠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這種專業人才,是目前朝廷最需要的。

等晚飯之後,曹化淳又送來了昨日南京大學新考的批閱試卷。

他主要送來的是成績優異的那一批,一共20個名額。

筆考的有10人,口述考試的有10人,有人專門記錄下口述考試的,摘抄下來做的備錄。

顯然,這一次考試的成績已經全部出來了。

此時關乎到南京大學的根基,崇禎心中謹慎了又謹慎。

他翻閱了筆試的試卷,當看到第一名的時候,名字叫:周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