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第一回李舉人海邊救秀才,洪鼎生鬥室做舉業(1 / 3)

原創長篇曆史連載《日薄西山》

作者 老車夫

日薄西山

老車夫

但願後人不忘曆史

—————序

我是一位六十一歲的退休人員,在我退休前五十四歲時,開始撰寫這部曆史長篇《日薄西山》,寫了七年,經過無數次修改才寫完。

由於我這個人特別喜歡“鐵血”二字,所以,我把自己寫的拿出來,企望能在鐵血軍事網上發表。

退休前,我曾在某基層單位當開車司機,主要是承擔拉水任務,每天要開五至六個小時的車,整天裏忙忙碌碌,忙了一天,回到家裏,依然不閑著,家裏有八十多歲的老母,癱病在床,自己老伴的身體又不好,需要照顧,家務纏身,幾乎就沒有思考、讀書、寫作的時間,我隻好積累和利用零碎的時間堅持寫作。我最珍惜的是在工作行車過程中停車小憩的時間,在這樣的時間裏,我可以在駕駛室裏,抓緊時間,靜靜地用心閱讀相關資料,說句實話,我經常把電腦筆記本帶到駕駛室裏,此書的很多章節是在駕駛室裏寫出來的,駕駛室成為我讀書寫作的一個重要地方。我每天工作結束後,回到家裏,忙完家務,我必須要抓住睡覺前寶貴時間,進行閱讀,電腦筆記本也經常放到枕頭旁邊,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寫作。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的褲兜裏總是離不開書,有閑餘的時間就看書,我認為隻要抓緊時間多看一些書,才會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退休後的情況好一些,但是老伴生病,護理病號及大量的家務活耗去了我許多時間和精力,盡管如此,我還是抓緊能夠抓得住的時間,進行寫作,有的時候由於夜裏護理病號,休息不好,寫作又過於疲勞,時常導致眼睛出血,我隻好停筆一個星期後,見眼睛稍有好轉,就繼續拿起筆來,繼續寫作,就是這樣,幾年來,我堅持一邊看書,一邊寫作,我堅持將查字典、查資料、寫作這三個方麵有機的結合起來,堅持筆耕不輟,堅持帶病寫作,寫壞了兩部電腦,我堅持下來了,用心寫完這部長篇曆史《日薄西山》。

我是一個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在正規學校斷斷續續僅讀了四年半書,以後就再也沒有進過正規學校校門,可以說,沒有受到多少文化教育,更沒有受到文學方麵的教育,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竟敢拿起筆來,壯著膽子寫長篇曆史,這完全是出於我內心的一種願望所致,這種內心願望就是想讓我們的後人記住曆史,吸取曆史的教訓,維護我國中華民族的尊嚴,喚起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懷,提倡“正能量”,反對腐敗黑暗,堅決防止曆史悲劇重演,祝願祖國日益繁榮昌盛。基於這種考慮,我下定決心,滿懷信心,文化水平很低不怕,刻苦地學就是了,沒有時間不怕,擠時間就是了,我說句真話,我不敢奢望在文學上有什麼成就,但是,我敢於克服困難,想方設法,經過艱辛努力,力爭給後人留下一部發人深思的曆史作品。如果說,此書發表後,真的起到了積極性的具有“正能量”的作用,我也就聊以自慰了。

此書是在清代末年整個封建社會走向總崩潰的曆史背景下,從描述一個封建貴族大宅院——尚府發生的一些故事開始的,在尚府裏,展現出來的一幕幕蠅營狗苟而又難以啟齒的醜劇,正好說明了尚府日趨衰敗的必然性,盡管,尚府的當家人尚母苦心經營,醉心舉業,鼓勵讀書做官,千方百計地維護尚府貴族地位,企望尚府經久不衰興旺發達,長期保持“百年望族”的聲譽,但,尚府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客觀現實,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住的,對此,尚母更是無能為力,隻得眼睜睜地看著尚府一天天走下坡路,日薄西山,在尚母撒手人寰後,最終尚府步入衰亡。尚府衰亡的過程,令人看出當時我國封建社會的虛偽荒唐、殘暴腐朽、外強中幹的本質,也暴露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重重,整個封建官僚機構,從上到下,貪婪成性,昏庸無為,朝不保夕,昏聵糊塗,卑鄙齷齪,鑽營功名,封建政治腐敗黑暗達到極致;更反映出了在封建社會的條件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貧窮潦倒,賣兒賣女,逃荒要飯,隨處可見,封建統治階級剝削人、壓迫人也嚴酷到了極致;上述這種黑暗腐敗的反動潮流無限製的泛濫,直接導致了整個封建社會就像毒瘤一樣,一天天爛下去,搖搖欲墜的專製統治日趨沒落下去。有壓迫就有反抗,各地的農民不堪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和剝削,高舉義旗,揭竿而起,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連綿不斷,反抗封建統治的浪潮風起雲湧,加之外敵侵入我國邊疆,不得不使當時的封建統治陷入無法解脫的、難堪的、混亂的政治困境,封建社會走向衰亡也就成了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此書中塑造的人物:戚羽、鄭飛、白雲、海奎、戚衛國等人就是眾多農民起義中的代表人物,他們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砸碎封建思想的枷鎖,麵對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聯合絞殺,勇敢地、義無反顧地衝上去,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反動的封建統治和帝國列強進行了英勇而又頑強的鬥爭,他們有生死離別的苦難,也有夢一般邂逅相遇的歡樂,他們熱愛祖國的每一塊土地,更渴望社會的公平和進步,他們為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前赴後繼,甚至不惜獻出生命,譜寫出一篇篇不朽的文章,令人讚歎不已。此書告訴人們,黑暗腐敗的封建統治必然會導致大革命的發生,革命,會最終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促進一個國家不斷向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

由於我的文化水平低,難免書中有不當之處,請廣大讀者多多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更加完善此書。如果此書發表後,確實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和喜歡,並獲取了成功,成為了暢銷書,我願將本書的所有稿費,捐獻給貧窮的老區,為那裏的群眾改善生活,做出一些微薄的貢獻。

謹以此為序

作者 老車夫

2016年11月25日於沈陽

原創長篇曆史連載《日薄西山》

作者 老車夫

《日薄西山》

老車夫

第一回 李舉人海邊救秀才 洪鼎生鬥室做學業

每天清晨,太陽沒有升起來的時候,海南島北岸的西山腳下,時常升騰起一片霧靄,把海岸邊那駝峰形的山巒抹上異常渾濁的灰白色,朦朦朧朧的,漁民很難看清霧靄中的山巒,一旦太陽升起來了,那一片霧靄也就慢慢地散去,漁民不僅能夠看得清岸邊的山巒,而且還能看得清海岸邊有一塊碩大的礁石,這塊碩大的礁石似如一尊老翁的塑雕,突兀地矗立在海岸邊上,孤零零地俯瞰這世界,曆經風霜雨雪,人間滄桑,蒼涼而悲壯,也不知多少年了,每天海浪都不停地衝打著這塊碩大的礁石,發出有節奏的海浪拍岸的聲響,使過往的路人很容易聯想起曆史的鍾聲。

在清朝道光年間,一個姓李的舉人隻身一人來到西山腳下漁村隱居,名曰“高臥風月”。李舉人有一個習慣,每當太陽在東方升起的時候,他就來到岸邊,默默地看著那塊碩大的海礁石,當他經常看到早晨的曙光總是將淡淡的紅色染在礁石上,就會引起一些富有詩意的遐想,有一天,他就此有感而發,順口說出了三個字“紅石崖”,從此,海南島北岸西山腳下這個無名的小漁村,就有了名字“紅石崖”。

紅石崖村有三十多戶漁家,他們絕大多數祖祖輩輩靠出海打魚為生,他們的命運與大海相連相依相伴。自從李舉人來到這個漁村,使這個小漁村的漁民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有的漁民對李舉人那種充滿飄逸的鄉土文人氣質,總是充滿好奇心,時時要問李舉人為什麼不去做官,反而到紅石崖來過隱居生活。對待這樣的問題,李舉人常常手摸下巴頦兒的山羊胡,搖搖頭,笑而不答,顯然,他不願隨意暴露自己人生的秘密,當漁民稱他為舉人老爺時,他總是謙虛地笑笑:“還是稱我為李舉人吧”。漁民哪裏知道,李舉人是正途出身,曾經任職三年“知縣”,俗話說:“三年知縣府,十萬雪花銀”,可是李舉人任職期間,為政清廉,兩袖清風,不僅沒有發財,而且由於他不滿黑暗腐敗的官場生活,經常受到“知府”和“道台”等上級官員的排擠,不得不以告病為由,辭職不幹了。李舉人不願提起這些往事,他來到紅石崖,隻想靠做館教書維係生活,幹幹淨淨地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問心無愧地走完人生路,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特別善於助人為樂,常慷慨解囊,把自己做館教書賺來的“束脩”拿出來,幫助特別窮的人貼補生活,有的漁民家中遇有紅白事,或過年過節,都願請他幫忙寫對聯、寫祭帳等,他總是有求必應,每當遇上漁村民間糾紛,或者漁民要與官衙打交道,漁民總是請他出麵協商,他常常處理得恰到好處,他為漁民做了許多實事,在漁民的心裏威望很高,在漁民的眼睛裏,他性格善良豁達,給漁民的印象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