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始作俑者(1 / 2)

話說······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楚、晉兩國交界處的一座客棧外,一大群身穿兩種服飾的禦前侍衛把個客棧圍了個嚴嚴實實;而在客棧內,一個能夠代表楚國人說話的人、此時此刻正對一個能夠代表晉國人說話的人,說道:“如果,咱們兩個國家能就一些事情,坐下來談談······而不是你打我、我打你。你說,這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啊!”“是啊,”聽了楚國人的話,晉國人同感道:“坐下來談······總比站起來動手強嘛,即使退那麼幾步講:你、我之間談不攏、互相拍了桌子也總比打起來強,起碼······咱們兩個國家的老百姓不會遭殃。你說對吧?”“對呀,”楚國人接過話茬說道:“所以說有些事情······我們就需要排除幹擾、你我麵對麵地來談,其間······並不需要他人介入。因為他人一介入問題就變得複雜化了,從而使得能夠談攏的事情······無端地陷入僵局。”

“是啊,”晉國人這時接過楚國人的話,語重心長道:“陷入僵局······話,就沒得談啦,”

由此可見:談話的雙方都已經意識到了,有些事情並不需要第三方介入,因為多一方介入、問題就會陡然複雜起來,而這種複雜的結果極有可能就是兵戎相見。所以這名具有擔當精神的楚國人和這名具有擔當精神的晉國人在談話的最後就達成了這樣一項共識:那就是“本著求同存異、外交優先、力求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兩國交界處“一塊碩大的、現被晉國實際管控的、名叫‘鳳凰域’的地域到底歸誰”的這個棘手問題。

正是在這種“擱置爭議”的框架下,楚和晉兩個國家雖有領土爭端、但還是維係了三十二年的和平關係。在這三十二年的光景中,晉國逐漸地把有爭議的‘鳳凰域’軍事化了。這還不說,在第三十三個年頭剛剛開始後、晉獻公竟然聽信了他的所謂盟友秦國的讒言後,突然背信棄義在先、後又在秦國的暗中幫襯下突然放棄“擱置爭議”這一解決問題的基石,悍然在這一年的年味兒在空氣中還未消散幹淨時,突然昭告天下說:“鳳凰域及其附近所有島嶼、海域,從一年後正式納入到晉帝國版圖。”

那麼在晉國“不按規矩”出牌、手腳並用忙亂的這幾十年裏,楚國在幹嘛呢?也在忙!忙啥呢?就是不管居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楚國的君臣百姓都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發有為,肝膽相照,勵精圖治!故頒發的政令、革新均以民為先!以民為重!故楚國的國力一日強盛一日!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

勵精圖治了32年的楚國應對突然升級的“鳳凰域”問題,策略竟然是兩個字:沉默。而且沉默得異常可怕······

那麼眼下晉國在鳳凰域的軍事現狀又是怎樣的呢?

這得從一個女人首先說起······

那這個女人姓字名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