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
抗戰是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當銘記的曆史,曆史的記憶與理解有很多種方式,每個人都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最正確與最合適的一種。在正文之前,我希望將自己的一些創作思路與大家陳述一下,它便是我對那段抗戰歲月及相關抗戰文學作品的態度。
縱觀當下,無論還是電視劇,抗日題材的故事太多太多,但更多的是千篇一律,或是意淫瞎想。在《“我”的抗戰》中,我盡可能將主人公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嚐試著在自己的中使得抗戰文學做到一些新的突破。
一、基本的出發點
從37年到45年,主人公李振華這樣一個很平凡的中國百姓,用自己八年的軌跡描繪了一幅抗戰的清明上河圖。從家仇到國恨,從逃避到抗戰,從軟弱到堅強,從絕望到希望,從老實柔弱的書生到永不放棄的平凡英雄,這是一部抗戰史,也是一部奮鬥史,更是一個男人的成長史。我寫這部小數最基本的出發點:根據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曆,通過可讀性很強的故事,盡可能最全麵地描寫抗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我希望能夠以小見大,借鑒餘華的經典《活著》的方式,從一個普通百姓、平凡英雄的身上寫出那八年的曆史,從而全麵立體地描述八年抗戰的景象,最終把“抗戰精神”刻入人心。
寫作之前,我將市麵上有影響的抗戰都進行了翻閱,我發現其內容和形式主要涵蓋以下幾類。一種是類似《亮劍》《曆史的天空》這樣的“大”,其主人公李雲龍、薑大牙都是天生的英雄,經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及文化大革命,最終都成為一名將軍,格局比較大,但關於抗日戰爭的篇幅明顯占全書的比例比較小,而且對於戰役戰術層麵的描寫較少。另一種是類似《雪豹》《遍地狼煙》這樣的“小”,這類作品往往將主人公放在一個營連級的軍官身上,故事發生的區域往往是周圍的幾片地,矛盾產生的衝突點也往往隻是身邊的幾個人,關於抗日的格局不算大,無法體現出整個抗戰歲月波瀾壯闊的整體進程。還有一種是類似《戰爭和人》這樣的“全”,主人公是國民黨高官,他在抗戰八年的經曆反映了正麵戰場的形形色色,但這樣的作品比較少。我希望我所寫的作品能夠做到“小”而“全”,主人公是個平常的小人物,然而折射出的世界卻既有正麵戰場也有敵後戰場,既有普通百姓也有熱血軍人,從小到大從低到高,爭取繪出一幅抗戰的清明上河圖。
二、故事的可讀性
往往抗日戰爭的書籍給人的印象就是紅色傳統,所以非軍迷年輕人並不太愛讀。我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喜歡看電影看電視劇,但實話實說我卻不是特別喜歡看文學,要看也隻是看那些有名氣的書。原因很簡單,很多書看了幾十頁甚至一百頁了還在那絮絮叨叨,劇情沒有什麼進展,故事沒有什麼高潮,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自然不如去看一場電影。所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具有更高的可讀性,讓讀者喜歡讀。
我的第二個創作想法,就是把抗戰故事寫得精彩些,寫得有種電影大片的感覺。對於很多場景我采用類似電影片段的描寫方式,爭取做到細膩而豐富,尤其是盡力將戰爭場麵刻畫得更加逼真更注重細節。可能由於我參過軍入過伍,也算是一個老兵,所以我對於戰略戰術可能了解得更多一點點,在戰爭軍事描寫方麵從戰略部署到戰術戰鬥都力爭刻畫得更詳細。尤其是戰術戰鬥,中囊括了大會戰、遊擊戰、進攻戰、防禦戰,阻擊戰、攻堅戰等等,槍支的使用,戰術的指揮寫得也爭取做到具體詳實。每個章回節都至少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既能承前啟後,又擁有獨立的故事高潮,在我的寫作過程中也是盡力保持節奏的緊湊性,盡量不說廢話盡量盡量抓住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