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冀中有個村
華北冀中向西有個小山村。這裏離鐵路和公路沿線太遠,加上山路崎嶇,日本鬼子始終沒有到過。村裏麵隻有六七十戶人家,祖祖輩輩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對年輕的小夫妻為了躲避追債,逃進了深山。後來就把家安紮在了這裏,從此這裏就有了人家。
年輕的小夫妻在這片世外桃源繁衍生息,不知過了多少年,陸續又來了幾戶人家,村子裏的人氣一天天旺起來,直到日本鬼子打進中國,村子裏已經住著三四百號人了。
這個小山村有兩個大姓人家。一個王姓,一個張姓。老王家的祖先就是那對年輕的小夫妻,至今已經說不清延續多少代了。有關那段傳說,村裏人還是從老王家的一個70多歲的前清秀才那裏聽來的。隻要有人跟老秀才打聽最早來到村裏的那對年輕夫妻的身世,他就會一遍一遍地講給人家聽,
“俺是聽俺爺爺說的,是他的爺爺和奶奶最先到咱們村的。”
“那咱們村為啥不叫王家村?”
“老祖宗逃到這裏就是為了隱姓埋名不是。”
“那又為啥叫筒籠村的呀?“
“那是因為後來的老張家裏有個人叫張筒籠,就用他的名子給村子起了這麼個名。”
不管王姓家的老秀才說的是真是假,是對是錯,誰也沒有更好的傳說修正他的這番說法。這樣一來,筒籠村的王姓家族就這麼世世代代地認為,最先來到村裏的是他們老王家的祖先。筒籠村的張姓家族也祖祖輩輩地以為,這個村子就是用他們老張家的老祖宗的名字命的名。
自打光緒年以來,大清朝一天天衰敗。筒籠村人的日子也隨著大清朝的沒落一天不如一天。進入民國後,整個村子窮得連個高小生都沒出過。幾個有錢人家的男孩子,最多也就是送到山外讀完初小,又回到了大山裏。前清秀才年輕的時候,還在村裏麵辦過學塾,村裏麵幾個識文斷字的都是老秀才的門生。其中,他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叫王致和,也是他本家侄子的大兒子。
王致和自打小時起就在這位前清秀才的影響下,一門心思地想等長大以後參加鄉試,考取秀才。誰知道,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偏偏到了光緒末年就被廢除了,好端端地就這樣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機會。王致和在全村的年輕人中,可以說是最高學曆了。雖說沒能當上秀才,上門提親的倒也不少。可王致和在前清秀才的教育下,早就成了一個立大誌的人。聽說家裏麵要給他提親,而且還都是些本村本土的鄉下姑娘,本來沒撈到考秀才,就憋了一肚子的火,這又要讓他娶個鄉下女人,在村裏過一輩子,氣得他一跺腳,離家出走,一個人跑到唐縣城自謀生路去了。
憑著他的學識,加上前清秀才的引薦,很快,王致和就在縣城裏謀到了一個小學教員的差事。當年,他的秀才老師怎麼教的他,如今他又怎麼教他的學生,竟也贏得了校長和教員們的讚許,誇他講課是嚴中透寬,教學有方。
消息傳回到筒籠村,前清秀才的臉上有了光,王致和的爹娘也就不再逼他急著成親了。
時間一晃兒就到了民國八年,反封建主義的運動在華北掀起了高潮。新文化運動又提倡破除封建,主張婚姻自主。王致和雖說是鄉下出身,但從小就上學塾,之後又來到縣上,穿衣戴帽,飲食起居早就城市化了,自然也就成了城裏女孩子們追逐的對象。算來自己年齡也不小了,20歲的年齡也該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
王致和想要結婚了。和誰結婚對他不重要。隻要是城裏的女孩兒,隻要是老爹老娘喜歡,他就同意。既然王致和自己吐了口,爹娘馬上著手操辦。不長時間,唐縣城的一戶殷實的買賣人家的閨女就被王致和的爹娘給相中了。
女方家在城裏有買賣,閨女沒讀過書,但人通情達理。模樣雖說長得一般,但針線女紅樣樣精通。之前,王致和還在村裏時,為了逃避鄉下女子,躲到城裏來教書。現如今進了城,反倒想起了啟蒙老師傳授給他的四書五經,男尊女卑來了。見爹娘喜歡,他也就一口應允了。
王致和爹娘雖說住在鄉下,但在村子裏也算是中等偏上人家,家裏麵有十幾畝山地,養了幾隻羊,還栓著一頭驢。女方家見王致和本人又是城裏的國民教員,也算滿意。接著就操辦婚事,完後小倆口就把家安到了筒籠村。
按說,女方家在城裏也有房子,或者在城裏給小倆口租個房子也能負擔得起,可是,王致和執意要把家安在鄉下。理由是,進了王家門,才是一家人。這倒很和他爹娘的意。老倆口把祖輩老宅的上屋修繕了一番,算是給小兩口做了新房。
結婚後,王致和每天照例住在學校的教工宿舍,逢禮拜天才回家一趟。最初還是禮拜六晚上回家,禮拜一早上趕回學校上課。可等老大老二老三陸續降生後,他就習慣了禮拜天早上回家,當天住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又匆匆離家去學校。
王致和的妻子劉氏,比王致和大上一歲。六年的功夫給他生下了三個兒子,整日侍候著孩子,還要服侍公婆。劉氏是個老實巴交的女人,一切都由著王致和的性子,日子過得倒也相安無事。
眼瞅著三個兒子一天天到了上學的年齡,王致和給三個兒子都起了官名。老王家到了他的下一輩,名字裏都犯個“瑞”字。因此,他給老大起名叫瑞齋、老二叫瑞芬、老三叫瑞清。之所以給老二起了個“芬”字,是原本一家人都盼著老二是個女孩兒,所以就把老二當閨女養了。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王致和眼見著奔三十了,卻依舊是天天除了家裏就是學校的,他深感這樣的現狀有悖於當初他的立誌。
第2節 爹銷聲匿跡
這些日子,縣城裏麵經常有軍隊整隊地路過。街上的人都說他們是晉綏軍的隊伍。有些十八九歲的後生報上名,換了身衣服就跟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