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農業投資的課外課互聯網農業不好玩(1 / 3)

在今天這個年代,不講點互聯網思維、不說說電商,似乎就落後於時代了,就像20世紀80年代沒有說文學、90年代沒有去炒股那樣趕不上潮流。農業依然是這樣,互聯網農業因為網易養豬而聲名大躁,盡管至今一頭網易豬也未上市,但依然不妨礙聯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繼續投入農業;農產品電商被視為電商最後的“藍海”,盡管幾千家農產品電商幾乎無一贏利,但依然不妨礙順豐等行外的企業親自挽起袖子大幹一場,然而情況就好麼?

“互聯網+農業”什麼樣

互聯網與農業,一個現代一個傳統,一個像陽春白雪,一個像下裏巴人,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兩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互聯網與農業逐漸緊密結合起來,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開始,到顛覆農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農業盛宴正在上演。

2015年“兩會”上,總理報告中的“互聯網+”一亮相便引起熱議,各個行業都在討論互聯網加了自己會怎麼樣。作為一個農業工作者,我也湊個熱鬧,說說我眼中的“互聯網+農業”。剛好那幾天在讀《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講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係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受啟發。可以看出,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基於人機互動、社交新媒體、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發展的基礎,工業正在從傳統的技術推動型向軟件控製型進化,即嵌入式軟件係統將主宰工業的整個產品周期,從研發到設計再到生產再到改進與回收等,以適應消費需求的多樣化與小批量生產,也適應不斷複雜的產品功能與控製係統,形成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這就預示著,互聯網已經由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一種工具、一種載體、一種思維方式全麵滲透進產業的各個環節,整合為一體,並在其中居於主導地位。套用“改革中的問題要通過改革來解決”一說,則互聯網帶給產業的現實問題也要通過互聯網來進一步解決,任何躲避與視而不見,都是十分危險的,其代價要麼是被邊緣化,要麼將被曆史淘汰!

那麼再看互聯網與農業,一個現代一個傳統,一個像陽春白雪,一個像下裏巴人,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兩年隨著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滲透,互聯網與農業逐漸緊密結合起來,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開始,到顛覆農業的傳統營銷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農業盛宴正在上演。所以,“互聯網+農業”不是正在討論的未來問題,而是正在發生的當代問題,不是理論問題,而是實踐問題。

實際上,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四化同步”被寫入大會工作報告,即在確立城鄉一體最終路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從原來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到“四化同步”,標誌著對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關係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曆史水平,也表明信息化不再隻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種技術工具,而是作為一種新型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和價值鏈。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農業已經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

“互聯網+農業”,就目前的實踐看,主要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生產中,利用互聯網固有的優勢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農產品質量控製能力,並進一步暢通農業的市場信息渠道、流通渠道,使農業的產、供、銷體係緊密結合,從而使農業的生產效率、品質、效益等得到明顯改善;如果再放眼未來的話,農業也可能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走上一條智能化、多樣化的發展道路,這將取決於互聯網在農業中的滲透程度與實際運用融合程度。

“互聯網+農業”,正讓農業駛入信息化快車道。憑經驗,靠感覺,看別人的樣子,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正因為互聯網的普及而加速改變,大量的農民正在運用互聯網決策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由於互聯網的信息收集優勢,大量農業相關的市場信息、產品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開始網上彙集,並出現專業分析,大大方便了農業生產經營決策。到今天為止,中國已有4萬家農業類網站,演化出綜合門型、研究分析、專業集成、產銷對接等不同定位的農業網站,並進一步呈現加快細分的態勢,不僅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等次級行業已經分開,就是每個行業內部也逐漸專業化,玉米、馬鈴薯、牛、羊、豬等專業網站不斷湧現。特別是近幾年,農業新媒體開始活躍,微博、微信、手機平台相繼出現,農業信息化向縱深挺進。

“互聯網+農業”,正為農業現代化裝上加速器。互聯網的信息集成、遠程控製、數據快速處理分析等技術優勢在農業中得到充分發揮,4G、雲計算、物聯網等最新技術也日益廣泛地運用於農業生產之中,集感知、傳輸、控製、作業為一體的智能農業係統不斷湧現和完善,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和集約化的精細農業深度發展。在一些現代化的種養殖基地中,早已告別傳統的人力勞動場景,養殖場管理人員隻要打開電腦就能控製牲畜的飼喂、擠奶、糞便收集處理等工作,農民打開手機就能知曉水、土、光、熱等農作物生長基本要素的情況;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為遠處的農作物調節溫度、澆水施肥。而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係統加速建設,長期困擾農業的標準化、安全監控、質量追溯問題正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變得可能與可操作。

“互聯網+農業”,已為農產品銷售搭建新平台。利用互聯網,將產銷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讓產銷充分對接、消費者與生產直接見麵成為現實中的可能,有利於減少生產的盲目性,擴大銷售的視野,有效對抗市場風險。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農產品流通領域互聯網程度明顯提高,國家級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大部分實現了電子交易和結算;電商又進一步讓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形態得到根本性改變,從最初的幹果、茶葉、初加工品網上銷售開始,在倉儲物流技術和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生鮮農產品的網上銷售也得到破題,農產品電商2014年達到1000億元規模,大量生鮮電商創新案例湧現,出現生鮮電商八大平台,跨境生鮮電商風生水起。與此同時,微博、微信與電商結合來推銷農產品的成功案例層出不窮,微營銷中農產品的身影頻頻出現。

“互聯網+農業”,將為農業發展方式帶來終極煞。互聯網在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中,越來越表現出不甘於配角地位的特征,一步一步滲透並在最終主導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如果說前麵提及的三個方麵還隻是互聯網對農業的介入和改造的話,則近年出現的互聯網營銷讓農業的發展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就是顛倒了一般意義上的“生產—銷售”模式,而是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讓農產品不再賣難在理論上成為可能,也在現實中得到初步的實踐,形成了電子商務的“C2B”模式,即消費者對企業(er to business)。比如,樂視網就宣布其有機農業運營上借鑒 C2B訂單銷售模式,而在QQ農場模式基礎上融合預售與電商模式的聚土地項目已經完成第二代升級,大量的農業類眾籌開始出現,互聯網正讓農業的生產方式根本性轉變。

當然,互聯網也不是可以在農業領域為所欲為,就像電商並不能改變商業的基本邏輯一樣,互聯網並不能改變農業的自然屬性,但隻要遵循經濟的、生態的、社會的規律,“互聯網+農業”還會帶來更多改變,讓人更加期待!

互聯網農業的三大模式

當前互聯網農業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二是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

互聯網農業,當前很熱,報道出的模式也較複雜,甚至概念高深,但綜合起來,主要可歸納為三種模式:一是互聯網技術深刻運用的智能農業模式,二是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而且這三種模式呈現梯次推進的狀態。

(一)互聯網帶來的智能化讓農業也如此現代

2012年12月中旬,一位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密雲縣西康各莊村的海華雲都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基地,探訪這裏的智能化養殖,發現僅僅四五名飼養員,就能在半天時間內為數千頭奶牛擠奶,這讓他大為驚奇。為什麼可以?每頭奶牛一出生都會戴上一隻專屬的電子“耳釘”,裏麵儲存著奶牛的所有身份信息,包括出生時間、譜係、初次產奶時間等,隻要進入擠奶大廳,就會與相關設備相連,讀取奶牛“耳釘”裏的信息,並通過擠奶杯上的感應裝置傳輸到後台,每次擠奶的奶質是否合格得到監測。其實這還隻是養殖業智能化的冰山一角,目前動物的智能化精確飼喂係統,以計算機為控製中心,以飼喂站作為控製終端,以稱重傳感器和射頻讀卡器采集動物信息,根據科學公式運算出飼料日供量,再由控製器控製機電執行部分精確下料,飼喂動物不再是過去的人工操作,而是在計算機上輕點鼠標。

在種植業,同樣呈現智能化的係統性操作情形。例如在陝西的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秦龍現代生態智能創意農業園裏,噴藥施肥靠無人飛機,地麵遙控員通過雷達和GPS導航對其遙控、定位、噴藥施肥和傳輸數據;采摘番茄機器人代勞,通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具有獲取果實信息、判別成熟度、確定收獲目標的三維空間信息標定能力,再引導機械手完成抓取、切割、回收任務。

互聯網帶來的農業智能化浪潮,是以計算機為中心,對當前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集感知、傳輸、控製、作業為一體,將農業的標準化、規範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品質控製能力,增強了自然風險抗擊能力,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推廣。

(二)互聯網帶來的電商熱潮讓“三隻鬆鼠”脫穎而出

成立僅1年,營業額就達到3億元,僅2013年“雙十一”當天就銷售3562萬元,如果不是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誕生這樣的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一個叫做“三隻鬆鼠”的電子商務公司,其標簽是第一個互聯網森林食品品牌,代表著天然、新鮮以及非過度加工,主要銷售堅果,上線僅65天銷售就在淘寶天貓堅果行業躍居第一名。奇跡是如何誕

生的?

從表麵上看有三條十分關鍵:首先,“三隻鬆鼠”的產品並不特殊,隻是鬆子、山核桃、碧根果等幹果,但是做得很時尚,緊盯80後、90後的時尚人群;其次,品牌形象十分有特點,是童真、可愛的動漫小鬆鼠,又以森林綠色和高端黑色作主打色,形成基礎、直觀的品牌記憶點;再次,產品細節十分周全,以時尚文化延伸與三隻鬆鼠有關的東西,比如,產品的包裝上撰寫鬆鼠賣萌的小故事;加上倡導“慢食快活”的微雜誌、綠色封口夾、剝殼器;將果殼垃圾袋命名為“鼠小袋”,擦手用的濕紙巾叫作“鼠小巾”……所有這些隨同產品出現,明顯有別於一般幹果產品,自然能引起消費者的滿足感和驚喜感,迅速形成品牌認同和口碑傳播。

若從策劃運營角度看,則同樣有三條關鍵因素:首先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了泛化營銷,沒有特色;其次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把簡單的“B2C”模式演化為“B2C2B”,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再次是產業鏈的控製,既沒有走從頭到尾的全產業鏈經營,也沒有單純的外包生產,而是把原材料供應外包,審驗達標後精選分級包裝,從而實現了輕裝上陣與產品質量控製的良好結合。

“三隻鬆鼠”帶來的啟示是:互聯網時代的產品銷售,不要妄想包打天下,而是要深入研究行業規律,以特色迅速起步,特別是要重視時尚文化的運用,那些年輕的買家們,可能表麵買的是東西,實際買的是文化,是那種感覺。誰給了年輕人想要的那一種滋味,誰就會贏得市場!

(三)聯想佳沃開創的跨界時代

2013年11月12日,繼佳沃藍莓於同年5月上市後,聯想控股旗下的農業板塊佳沃集團宣布推出第二個旗艦水果產品佳沃金豔果獼猴桃,但非常特別的是,聯想此次推出的獼猴桃與昔日“煙草大王”褚時健種植的“勵誌橙”一起,組合成“褚橙柳桃”首發,隨即引發市場熱議,並連帶引發潘石屹代言家鄉蘋果、任誌強代言家鄉小米……一時間,褚橙、柳桃、潘蘋果等成為農產品品牌營銷的佳話。而產品的上市,也標誌著聯想農業初步結出果實。

聯想進入農業有標杆性意義:它標誌著互聯網農業邁入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層次,也標誌著資本下鄉進入了資本跨界運營的新階段。聯想對農業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不僅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而且運用互聯網技術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還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產品營銷進行了創新設計,最終將傳統隔離的農業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同時,依托聯想的全球化視野,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產業的布局。也即聯想提出的“三全”解決之道,即全程可追溯、全產業鏈運營、全球化布局。

聯想農業的可貴之處在於:對農業的深度研究與平和的預期。首先,聯想沒有選常規的糧油蔬菜等產業,也沒有像網易那樣去搞養殖業,而是選擇了產品較為高端、利潤提升空間相對較大的藍莓和獼猴桃,這讓運行有了可靠的產業基礎,形成了盈利的預期。其次,充分進行了資本運作,沒有從頭開始,而是采取了收購的辦法迅速形成規模化生產基地,縮短了投資期限。再次,聯想意識到農業是一個長周期的產業,於是柳傳誌特別提醒負責農業板塊的陳紹鵬:“我們不急著掙錢。十個億,二十個億咱們投得起,咱們一步一步穩著做。”當然,聯想充裕的資本實力也讓他們有了這樣說話的底氣。

雖然網易豬8年才終於出欄,但“柳桃”卻很快就成功上市,還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摩拳擦掌準備進入農業領域,未來的互聯網農業還將風生水起。是借著農業的概念吹起又一波的概念泡沫,還是通過深刻改造和深度融合讓農業從此與以往大不同,尚需在實踐中仔細觀察。

高大上還得接地氣

——互聯網農業的問題與出路

互聯網與農業,其結合不管多麼富有傳奇和情調,最終得體現在“家和萬事興”上。互聯網“+”的核心在融合,合二為一,不是兩張皮,不是炒概念。

盡管概念足夠吸引人,內涵也相當現代,但依然不妨礙農業的“橫眉冷對”,互聯網農業,理想豐滿而現實骨感,真的不好做。網易七八年不見一頭豬上市,聯想農業還在虧損,京東商城上的“強東大米”基本沒有對外銷售,即便是該公司內部員工,也越來越少吃到“強東大米”了。其他大舉進軍的互聯網農業,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量產水平,盈利模式更是遙遙無期。說句玩笑話,女人再漂亮,娶回來是做媳婦的,最終得結婚生孩子,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不管多麼富有傳奇和情調,最終得體現在“家和萬事興”上,得有一些內功的紮實修煉,否則有可能是新一輪的泡沫。

(一)“互聯網+農業”的四大問題

一是融合不到位。大多是空有概念,看上去很美,而實效了了。比如,最為典型的是高調的網易豬七八年無法上市。再比如,樂視螃蟹喧囂一時,但後麵也就不大有聲音。聯想佳沃農業的負責人陳紹鵬在一次分享會上講,最頂尖的互聯網人才有,最頂尖的農業人才也能請得來,但打通二者的複合人才沒有。顯然,互聯網跨界到農業是可以的,但要做好農業,融合的進展並不順利。

二是落地不到位。智能農業依然高大上,距離一般生產還有距離。比如智能溫室,基礎投資一個平方米就上千元,還不算配套設施與智能控製係統,而在一個平方米上究竟生產什麼才能賣到這麼多錢,確實是個問題。聯想農業的“三全六統”為人樂道,但投入成本高昂,一畝地下來動則數萬元,至今不盈利,一般的農民根本投不起,一般的企業也不

敢投。

三是模式不成熟。總體還處於探索階段,方向有,但路徑不明晰,想象中的模式在實踐中還有檢驗修正的過程。比如被譽為最後一片電商藍海的農產品電商,進去的人都喊苦,因為套用工業品的電商模式根本不適用農產品,最終換來的結局是4000家電商僅1%盈利,一批先鋒變成了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