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農業投資的預習課農業不是工業(1 / 3)

農業不是工業,這話我給遇到的農業投資者反複講,因為農業本質上是生物的再生產,隻是人類取得需要的經濟價值而已。一些從二三產業轉型而來的農業投資者隻有在幾年的跌跌撞撞後才基本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認識到按工業那一套是搞不了農業的,但已經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所以,在投資農業之前,最好了解一下農業的本質,熟悉一下農業的特征,避免過度的資本自信和實踐過程中違背自然規律的蠻幹。

農業是永恒的

——關於農業不是工業的一點解釋

農業之永恒性在於,除非人類將來自己改造自己,為自己的身體也合成了葉綠素之類的物質來吸收和轉化太陽能,否則人類隻能依靠農業來獲得能量而存活。由此,農業與工業也就有了天壤之別,農業是生命體的繁衍,而工業隻是沒有生命的機器的簡單重複勞動,二者的機理有根本性不同。

農業不是工業,這話說起來簡單,但理解卻難。我反複說這話給那些想要投資農業的人,並努力地做些解釋,但效果似乎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好。在今天這個年代,工業經濟的過度發達,讓農業愈發顯得弱小不堪,也讓一種說法相當流行:按工業的模式做農業,甚至以現代工業替代傳統農業。而早已過剩的資本以此論為法寶,急不可耐地進入農業行業,期待發掘又一個寶藏,結局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進入農業的想出來,農業之外的人卻想進來。我決定用一點文字就“農業不是工業”的解釋再做些梳理。

農業的本質是什麼?按照經濟學的觀點,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門類,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這個定義將農業物化了,反倒不利於了解農業的本質。如果通過生態學的角度來認識農業,則是另外一種景象:農業是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實現載體。地球上的所有能量來自於太陽,但動物包括人在內並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隻有植物可以將太陽能通過葉綠素的作用轉化成各類生物能,動物再通過食用植物而獲得所需要的能量。那麼農業的永恒性由此而產生,除非人類將來自己改造自己,為自己的身體也合成了葉綠素之類的物質來吸收和轉化太陽能,否則人類隻能依靠農業來獲得能量而存活。民以食為天,正是這樣一個根本道理,說農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也不是誇張。那麼有人會提出,是不是人類可以不搞農業,直接從自然采集植物甚至捕獲動物而獲得能量?答曰,可以,但所有的人得退回山林。在農業出現之前,人類就是依靠采集和狩獵來生存的,但這種渠道是低效的和難以保障的。農業是人類的重大曆史進步,從此讓食物的獲取有效率而且有可靠的保障,推動了人類的分工與進步,最終產生出工業和城鎮來。

那麼農業的主體是誰?一般回答說是農民,這依然是經濟學角度的解釋。如果也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解釋,則農業的主體是動植物,是它們的生命活動形成了農業。農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促進動植物的生長,特別是促進人類所想要獲取的動植物的可利用部分的生長。從這個角度看,農業與工業簡直是天壤之別,農業是生命體的繁衍,而工業隻是沒有生命的機器的簡單重複勞動,二者的機理有根本性不同。工業可以在訂單緊張時,讓機器24小時不休息,而農業行嗎?冬小麥秋種而夏收,絕不會因為人急著食用而改在春天成熟;牛犢注定是要懷胎十月才能生下的,絕不會因為人著急而半年就出生。不管有多大的資本,不管在工業領域如何囂張,在農業上必須聽自然規律的,聽從動植物的生命軌跡。

那麼人在農業中的作用是什麼?隻能是促進。就像農夫山泉的廣告:我們不生產水,隻是大自然的搬運工。人本身也不能生產出農產品來,隻是通過辛苦的耕耘和精心的飼養,讓動植物更加健壯地生長,具體包括:通過一係列耕作和施肥,讓土地變得肥沃,更適合植物地生長;及時除草、防治病蟲害,讓植物的生長持續健康;及時收獲、貯藏,避免植物結出的果實腐爛、變質;為動物搭建圈舍、定時供應好的飼料、做好病害的預防等,讓動物健康快速生長,等等。既然農業受著如此嚴格的自然規律製約,則農業遠比工業複雜和辛苦。

農業又如何在工業化進程中進步?一句話,借鑒工業的成功經驗,將工業理念滲透進農業之中,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等,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由此,那些想由著資本迅速改造農業的人往往欲速則不達,甚至走向相反的結果,讓人痛惜。

經濟學的農業困頓

——張五常也沒有說清楚

農業問題要比一般產業複雜,僅靠經濟學的單純解釋是不行的,還需要社會學、政治學等多種學科介入其中,方能充分解釋,這是“三農”研究的經驗,也是教訓。

讀張五常先生的《新賣桔者言》有一個感覺:雖然張五常先生為了研究經濟學,竟然在街頭賣起了桔子,以實踐來實證經濟學理論問題,但賣桔子到底還是經銷農產品的商業行為,而真正到了農業經濟學問題,有的地方連張五常先生似乎也不那麼自信起來。

比如說,同樣是產品銷售,但農產品的銷售一直讓人頭疼,如果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有些是解釋不清的。以供求關係為例,工業產品往往考慮的是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問題,但農業卻必須考慮多重因素。

首先,農業要靠天吃飯,生產能力並不等於實際產量,氣候因素、病蟲害因素、耕作因素等都在影響生產,所謂“三分種、七分管”,最終的產量變數很大,這讓訂單生產也不可靠起來,結局依然是豐收或者歉收,訂單違約現象在農業行業屢見不鮮,市場的波動幾乎不可避免。而工業品的訂單生產是可行的,因為一般是不用考慮自然風險的,除非遭遇了地震、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

其次,農產品有十分明顯的季節性,無法像工業品那樣常年均衡生產供應,所以農產品豐收時集中上市、量大價跌就成為一種常態,或者歉收時供不應求、價格飛漲也成為一種常態。典型的就是大蒜、生薑這類農產品,價格的“過山車現象”在近年反複上演。

再次,農產品的市場風險要遠大於工業品。目前的農產品貯藏、加工能解決一些問題,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好多技術瓶頸破解不了,成本也居高不下。工業品暫時賣不出去可以庫存,隨後還能打折處理;而新鮮農產品過了銷售季節,隻能翻入土地作肥料了,或者還要花錢來銷毀掉,其損失隻有血本無歸一條路。這樣,農產品的銷售風險就極其大了,農民隻要還能賣一點錢,也隻能在收獲時節揮淚甩賣了,遠非工業品可比。

以上還隻是農產品若幹特性的冰山一角,在實踐中的問題遠複雜於此,所以好多外行跨入農業,往往有鼻青臉腫的經曆,最終要在摸爬滾打中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

下麵從《新賣桔者言》的幾篇文章中再做些典型分析。

在《從中國發展學得的工資定律》一文中,作者對農民工數量和工資定律的推導也就存在類似上述問題的情況,即以單純的經濟學並不能準確評估農業經濟學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農民工數量的問題。文章指出總量約為3.7億,20世紀90年代轉移了2.8億,餘下的9000萬再轉移4000萬即差不多了。這個數字對農業勞動力的兼業程度估計不足,也對農民工的動態變動估計不足,特別是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釋放的勞動力也估計不足,所以對農民工的數字估算就不大準確。二是農民工的工資問題。文章指出2007年職業農民工的工資已經比2000年漲了5倍,若15年後職業農民工收入達到3500元左右,則轉移到工業大概需要5000元以上。這個估計對社會學方麵的考慮不夠,事實上青年農民工進城的收入水平有的甚至不及在農村從事現代農業,但依然還要進城,是為追求城市生活的享受,而且不管有沒有能力在城市立足,至少年輕時要進城

闖蕩。

再看《要冷靜地處理中國農民問題》一文,提出了三個原則:一是要減少農民人口,棄農轉入工商業;二是放開農產品進口,讓勞動力向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三是廉價提供給農民知識教育,提高技能。我感覺三條對了一條半。第一條是對的,杜潤生老先生早有名言,八億農民搞飯吃的局麵不改變,農業沒有前途。第二條不對,農產品進口的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蘇聯就吃過大虧。目前的情況是大豆進口已經放開,主糧進口則國際糧食市場供應總量有限;至於向農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也有限度,很容易造成量大價跌的情況。這幾年水果、蔬菜區域性滯銷的新聞可謂層出不窮,即是一個例證,更何況也會因價格的抬升造成消費的減少,因為蔬菜、水果之類並不是人的剛性消費農產品,可以替代,而糧食則是必需的。第三條對一半,農民的知識技能是個問題,但外部支持更是問題,一個是基於農業弱質性的政策性補貼與項目扶持,另一個就是十分關鍵的金融支持,而且金融甚至比前者更重要。

再看《豬價與樓價:評中國的土地政策》一文,作者認為豬價貴是因為飼料貴,而樓價高與地價高息息相關。這個論點是有道理的,但具體的分析還是有些問題。豬價的問題,作者指出過去還有低成本的紅薯喂豬,如今都改了糧食喂,因為紅薯種得少了,人有得吃,豬卻受罪,這個看似客觀的分析,實質也偏離了經濟學原理,因為如果紅薯喂豬成本低又效益好,大家肯定會多種紅薯喂豬,但實際沒有,因為選擇糧食喂豬主要是為了效率,讓出欄周期大大縮短,資金周轉率明顯提高。而樓價的問題,一般都歸罪於地價,但公開的信息表明,一般的樓盤地價隻占六分之一左右的成本,我不知道為什麼地價就獨攬了樓價上漲的罪?

以上所舉,無非是想說明,農業問題要比一般產業複雜,僅靠經濟學的單純解釋是不行的,還需要社會學、政治學等多種學科介入其中,方能充分解釋,這是“三農”研究的經驗,也是教訓。

“飄香玉米”背後的農業經濟學

從一個簡單的“飄香玉米”生產就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對工業與農業而言都很重要,但對於農產品更重要,農產品在市場麵前的脆弱性是遠大於工業產品的;農業的專業性一點也不比工業差,農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差異性又非常大,不懂一點專業,很有可能做出違背農業規律的傻事來。

在比現在早幾年的時候,好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在熱賣著同樣一種街頭小吃——“飄香玉米”。(當然,事後大家也就慢慢知道了,所謂的濃甜濃香型“飄香玉米”是很坑爹的,因為都加了香精,自然的玉米哪裏能長得如此香甜?所以,這幾年已經不大賣了,替代的是糯玉米等。)當然,我舊事重提,絕不是為了辨析“飄香玉米”的安全性問題,而想談一個與此相關的農業投資項目。

也就是在當時街頭玉米的縷縷飄香中,我迎來了一位敏銳的農業投資者前來谘詢。他說,既然大家都在吃“飄香玉米”,那麼種植“飄香玉米”一定也能掙錢。

一如往常,對善於發現農業投資機遇的創業者而言,我都先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我說,是的,當別人在賣產品的時候,你想到了生產這種產品,可見眼光是敏銳的,但怎麼種呢?

他有些疑惑地回答道(也許他認為我問的問題有些太簡單了),在農村找個地方,買點種子,再找幾個農民種一下就行了唄,自己主要精力放在銷售上。

我說,你的產業分工很合理,主要精力抓銷售是對的,但地選在哪?賣給誰?有無訂單?

他說,就在城郊找塊地,那些農民都種玉米;生產出來後,市場這麼好,應該不愁賣。

我聽後直搖頭,不行啊!一點成功的希望都難看到。他聽後不大相信,我於是詳細做了解析。

首先,要了解玉米的作物特征。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授粉作物,天花是雄的,散落花粉;棒子是雌的,通過吐出的絲線來接收花粉並受精,最後在棒子上坐果形成籽粒。在沒有風,也沒有昆蟲的情況下(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一般會是同株授粉,生物遺傳性狀得以保持。這樣,種下去的是“飄香玉米”,收的也是“飄香玉米”。但實際上,玉米授粉期間,風是常有的,昆蟲也不少,在各家各戶種植著不同品種的情況下,極易在不同品種的玉米植株之間互相授粉(即串粉),如果“飄香玉米”周圍種有普通玉米,則種出來的“飄香玉米”也就不純了,不會再那麼飄香了,甚至顏色、籽粒形狀都變了。所以,玉米製種的第一條件是嚴格隔離,否則種子純度就無法保障。

我這麼一說,他頓時瞪大了眼睛。當然,也不用怕,隔離有辦法。一種是空間隔離,方圓幾百米範圍內沒有其他田塊種玉米就行,能保證不串粉。如果周圍不能保證,則需到遠離大田的地方找。比如,玉米製種一般是在山區,靠山梁等形成自然隔離。另一種是時間隔離。人家是夏玉米,咱種春玉米,等咱的授粉結實了,夏玉米才準備揚花,也保證了純度。但這樣的安排導致作物茬口的混亂,可能就無法一年兩熟了,降低了土地利用率,種植成本就相對提高了。

聽到這裏,他稍稍舒緩。然而,我說,更麻煩的事還在後麵,有相關的機械與庫房嗎?

還需要這個?他又提出了疑問。我說,必須的。因為,還必須做好簡單的包裝與保鮮工作。隻要是同時種進地的玉米,則玉米棒子也會集中在幾天內一塊成熟,每畝地會產出五六千個棒子來,要同時收回來,但卻不一定能同時賣出去。“飄香玉米”是鮮食品種,采摘下來很容易變質,所以就必須有簡單的抽真空包裝設備、存儲倉庫和冷藏設施,否則,那麼多鮮棒子堆在一起,很快就會升溫發酵變壞。這也是需要一些投資的。況且,“飄香玉米”是蒸煮品種,必須在授粉後的十天左右集中收獲,錯過了就會變老,無法鮮食了,必要的設備絕不可少。

更重要的是,到底賣給誰?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要看城郊種菜的農民,他們可以天天拉出去自己賣,企業一旦規模化生產,這種辦法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有可靠的訂單,指望著自己賣給消費者個人或者酒店,是不現實的,因為這需要高昂的營銷成本和時間。而玉米一旦集中成熟,哪裏等得起?很容易積壓變質,即使可以包裝冷藏,成本也會大幅上升,失去價格優勢。這也就是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的賣難問題的根本原因,不是農產品絕對過剩了,而是鮮活農產品的上市期太集中、保鮮太困難,隻能在當地盡快銷售,一旦當地市場有問題,根本來不及外運或搞儲藏加工,隻有眼看著壞掉或直接含淚翻壓入土了。那些賣菜的人最懂一個道理,哪怕便宜些,也要堅決把菜在第一時間賣出去,否則爛在自己手裏是最大的市場風險和最慘重的經濟

損失。

到底這位投資者的“飄香玉米”有沒有種下去,我沒有聽見回音。但從一個簡單的“飄香玉米”生產就可以看出幾點農業的特殊性來:雖然市場對工業與農業而言都很重要,但對於農產品更重要,因為農產品具有集中上市、鮮活難儲藏的特點,上市季節的銷售不暢很容易造成積壓損耗,農產品在市場麵前的脆弱性是遠大於工業產品的;同時,農業的專業性一點也不比工業差,農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差異性又非常大,不懂一點專業,很有可能做出違背農業規律的傻事來;還有,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風險會集聚和放大,需要更強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其中市場開拓能力甚至超過生產管理能力。

投資現代農業的八條忠告

做農業,有鮮花也有荊棘,道路既陽光燦爛也曲折坎坷。你得懂政策,凡事看大勢;你得懂農業工業有大異;你得懂合作,共贏最重要;你得懂營銷,市場最難測;你得懂管理,內有大門道;你得懂創新,不和農民同;你得懂自己,究竟為什麼;你得懂風險,遠遠超工業。

本來已經衝動的資本下鄉欲望,在中央進一步放活農業經營體製的政策背景下,愈加抑製不住。可是農業就是投資的天堂嗎?這些年,看慣了那些從二、三產業轉入農業後鼻青臉腫的鮮活事例,於是想做些梳理,呈現給想投資農業或者已經投資農業的人們。

忠告之一:你得懂政策。凡事要看大勢,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三農”問題,整體呈現人口持續流出、農業勞動力下降、村莊空心化等問題,客觀上形成了土地規模適度擴大的趨勢,也為外部資金、技術提供了可能。但千萬要注意,農業是一個與政策關聯度極高的產業,過去常講“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如今依然。比如由於農業產業政策的調整,從2008年以來加大對生豬產業的投入,如今生豬產能過剩,而牛羊肉整體短缺,所以從2013年起到以後幾年,肉牛肉羊產業的加大投入必然不可避免。如果要投資畜牧業,是投資已經近乎飽和的生豬產業,還是投資市場緊俏的肉牛肉羊產業?等你終於下定決心投資牛羊肉產業的時候發現,隨著新西蘭、澳大利亞牛羊肉的進口,我們的價格又跌得很慘,因為草場畜牧業更有優勢,我們卻是農區畜牧業。

忠告之二:你得懂農業。要搞農業,先得明白,什麼是農業,或者至少知道,農業不是工業。常識出了問題,後果很嚴重。僅此一點,已讓多少投資競折腰!一些人在投資農業的時候天真地用工業投資的辦法搞農業投資規劃,幻想著像工廠一樣迅速建廠、調試、生產,其不知農業是動植物生命的繁衍,受生物規律和自然氣候條件的根本製約,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周期性,肉牛沒有三年以上是出不了欄的,蘋果沒有五年功夫是掛不了果的,在鐵的自然規律麵前,砸錢有什麼用?更多的是用工業投資的辦法做農業,根本沒有想到農地是不能抵押的,農業的長周期對流動資金的占用是驚人的,結果因為資金鏈跟不上而困死在即將結出碩果的黎明前,讓人惋惜不已。

忠告之三:你得懂合作。你做農業的地必然是從農民手中流轉而來的,不管這個流轉是你直接與農民打交道,還是與當地政府打交道,從法律的角度看都沒有區別,因為土地歸根結底是農民的,你隻是流轉了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既然如此,你想完全撇開農民而獨自贏利是不可能的,你的農工必須要雇當地的農民,你的配套支持離不開當地農民,你必須學會與農民合作。也即聯想農業提出的理念,農業要掙錢,但不是擠農民,而是與農民共贏。褚橙的成功因素之一也是讓農民得了實惠。多少農業企業就因為與農民合作不夠,要麼重蹈人民公社的覆轍,農民在地裏的勞動狀況完全可以讓掙錢變賠錢;要麼糾紛麻煩不斷,整天鬧心,難以正常經營;嚴重的合約全毀,生產經營停頓,甚至形成社會事件,隻能黯然離場。

忠告之四:你得懂營銷。這個問題提出來,好多從二、三產業轉過來的人可能會嘲笑,農業有營銷嗎?我承認農業營銷的水平很低,實際上目前隻有銷售,還到不了營銷層次,但我必須說農業的銷售問題與二、三產業有根本的不同。農業的市場呈現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長期矛盾中,多少年來並無實質性的化解,當你投資一個農業產業時,雖不能說像押寶一樣難以猜測,但至少不可能精確預測,多收三五鬥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在年際間頻繁上演,多少相似的情景屢見不鮮。更要命的是,農業的產出是農產品,是鮮活的,根本沒有辦法長久保鮮,注定銷售半徑有限,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工業品還可能壓庫待售,而農產品不管什麼樣的價格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銷售出去,否則隻能翻入泥土變成土肥,血本無歸。於是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當一個地方的蔬菜隻有幾分錢的時候,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正在吃著幾塊錢的高價菜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運不到或者運輸成本太大。看多少規模經營的主體在農產品滯銷時那一籌莫展的神態,讓人同情又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