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擔任指導的楊小泉見陳群一上來就開了一個好頭,心頭也是有些高興,介入手術最怕導管進入血管後,找不到病變位置或者第一次手術失敗,會對後麵造成很大的影響。一個好的開頭,總比一個壞的開頭更鼓舞人心。
經驗豐富的楊小泉通過屏幕上的三維立體構建起來的模型,再加上前方視野的血流情況,立刻判斷出下方有一條血管流向最近的第二個病變部位,而不是原來圖片中顯示出來的無路可通的情況,立刻指揮陳群向下麵進發。
話一說完,就見陳群才做完人造血管吻合,就將導管繞了半個圈子,順著一條有些像螺旋樓道的毛細血管繞行下去,而不是朝最近的另外一條血管通行。
楊小泉正要出言提醒,卻馬上又忍住了。手術的時候,最忌諱意見不統一,在開始之後才要求術者改變方式。現在小陳的動作很輕柔,就算是前麵出現一點狀況,也會馬上退回來,不耽誤時間,更不會戳破血管壁。
就在楊小泉一個念頭還沒有轉完,就見畫麵上的三維模型經過實時傳來的各種圖像數據,馬上修正圖像,在畫麵上出現了一個彎曲了一圈多的樓梯,進入下麵開闊的血管,而他剛才看到的那根直接下通的血管,卻在旁邊一下彎曲開來,通向另外一個方向。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難道自己老了,看走眼了?
楊小泉心頭一下湧起了不解,這種情況,無論任何人都會選擇直接落下的那條血管,而不是旁邊彎曲的岔道。難道小陳是運氣逆天,隨便選一根都能找到正確方向?
尤其看他的手法那麼純熟,絲毫沒有半點耽誤,應該是心有成竹,而不是碰運氣。他究竟是用什麼來判斷兩根血管的對錯?
不過這一切,比起他設計的整個方案,又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原來以為那台下頜骨的修複手術,是他們市裏留學的病理學博士設計的,他隻是執行。現在看來,這手術應該就是他自己用天馬行空的思維設想出來的。
就是剛剛兩三處的處理,都完全和他預先交上來的方案不一樣,而是見機行事,隨時隨地都能對自己成型的方案進行更為合理的修訂,絕對不是墨守成規。
這樣自己修訂自己方案的情況,一般都隻是發生在手術後,或者是經驗極度豐富之後,通常隻有主任醫師能做到,而不是一個年輕人就有這樣的眼力經驗,對自己的手術進行隨意更改。
陳群的天才範圍,遠遠超過了醫院中流傳最廣的那個說法,任何手術,他隻要看一遍就會,實地練習一遍就完全掌握。
他是還沒有練習完畢,就開始改進了。
就算他是那種幾百年近千年才出現一個的絕世天才,也不可能擁有這樣豐富的經驗。等手術完成後,倒要好生詢問一下。
楊小泉當然不知道,陳群手術能力的提升,在於他剛剛將他的術式提升到了初級,得到了係統的一顆金星的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