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源自東南吳地,遷徙萬裏存身。
蠻荒異域自為君,忘卻祖宗根本。
性喜陰謀反叛,實為狡詐奸人。
亂臣賊子必成擒,到了空餘悔恨。
——調寄《西江月》
這首詞說的是高句麗人、百濟人的起源和性情,這個引子看上去有些枯燥,不像是,倒有點像曆史課本。然則高句麗與中國朝廷為敵六七百年,經曆了漢、晉、南北朝、隋,直到唐高宗時才被徹底消滅,其持續時間之長,在被中國朝廷消滅的國家之中實屬罕見。在很多不了解曆史真相的人看來,被中國朝廷消滅的國家都是外來民族建立的,實則不然,其中有不少國家都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建立的。那些人比當今很多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堅信自己屬於正宗漢民族的人,具有更正統的華夏民族血統。然而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他們就拋棄祖宗,斬斷根源,以他族自居,與中華為敵。這種人實乃可惡,今有日本、越南、朝鮮、韓國、新加坡,古有高句麗、百濟。為了揭露高句麗人和百濟人,乃至如今的朝鮮人、韓國人的醜惡嘴臉,筆者不得不費一些筆墨,把高句麗人和百濟人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作為全書的引子,請讀者耐心觀看。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無七世紀存在於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國家。請注意高句麗的讀音,“句”音“勾”,“麗”音“離”。高句麗人的主要成份是扶餘人和濊貊人,另有少量的靺鞨人和三韓人(馬韓、辰韓、弁韓)。
史書往往把高句麗劃入東夷諸國之列,那是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定的,而就其人口組成,特別是其王室成員的出身而言,應該算是真真正正的中國人。高句麗的創建者是扶餘國王子朱蒙,朱蒙因與其他王子爭位失敗,逃離扶餘國,跑到卒本地區,娶了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並創立了高句麗國,以高為姓,代替原姓扶餘。
召西奴為朱蒙生了兩個兒子,長名沸流,次名溫祚,按說朱蒙應該把沸流立為王位繼承人,可是朱蒙與前妻所生的兒子類利從扶餘來到高句麗,找到朱蒙,朱蒙立刻把他立為世子。沸流和溫祚認為,一旦朱蒙死掉,類利繼位,他們二人將沒有好下場,於是帶著他們的下屬逃離高句麗,南下到朝鮮半島。一行人跑到如今的首爾地區,溫祚覺得這個地方很好,就在此建立了慰禮城,立國號為十濟。沸流有不同意見,他喜歡靠海而居,於是在彌鄒忽建城立國。可是彌鄒忽地區到處都是沼澤,水脈鹹鹵,生存條件很差,沸流等人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相比之下,定居在慰禮城的溫祚的屬下日子過得卻很優容,這樣一來,沸流的屬下不免抱怨。沸流也很後悔當初的決定,羞愧難當,用劍抹了脖子。沸流的屬下遷徙到慰禮城投奔溫祚,溫祚接納了他們。因為人口變多了,溫祚把國號改為百濟。
百濟國源於高句麗國,這是一種說法,還有另一種說法,百濟與高句麗同出於扶餘國,二者之間並無直接關係,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不必追究,總之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高句麗、百濟兩國的王室和上層社會皆是扶餘人。
扶餘,又寫作扶餘或夫餘,其正源應該是夫餘。夫餘這個姓氏的起源與那位令勾踐臥薪嚐膽、讓範蠡忍痛放棄西施的吳王夫差大有關係。
夫差應伍子胥之請率兵伐楚,攻入郢都,把楚宮裏的珍玩美女統統據為己有,樂不思歸,不顧元帥孫武的勸告,在郢都過上了小日子。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秦廷接連哭泣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國君臣,秦王發兵救楚,與楚國的殘兵聯合進攻郢都。吳兵不敵,接連敗北,夫差隻好倉皇逃離郢都,那些珍玩和美女也沒顧上帶,折騰了一番,仍是兩手空空。這還不算,吳國國內傳來噩耗,夫差的弟弟夫概趁夫差不在國內,自立為王,發兵拒夫差回國。
被迫放棄了楚國的珍寶和美女已經夠鬱悶的了,如今又要失去王位,夫差不由地惱羞成怒,指揮軍隊猛攻夫概的軍隊。夫概的王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實際上是個假王,他的軍隊麵對真王的王師士氣低落,屢戰屢敗。夫概無奈,隻好離開還沒坐熱乎的王位,夾著尾巴逃之夭夭。夫概本姓姬,他的家人為了逃避夫差的捉拿,隱姓埋名,改姓夫餘,大概是“夫概的餘黨”的意思。這些人逃離吳國,輾轉遷徙到東北,發現這裏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便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一帶定居下來。
當時中國東北的原住民是一些野蠻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處於漁獵文明階段,連蓄牧文明階段都還沒進入,主要工具還是石器,經濟極為落後,這些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富庶地區的夫餘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和青銅工具,在土著人眼裏,他們簡直就是神仙,於是很多土著人心甘情願地歸附夫餘氏族。夫餘氏族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便建立國家,以姓為國名,實現了夫概當國王的夢想。後來的高句麗和百濟,皆源於扶餘國,直到百濟被大唐消滅,百濟王還保留著其本姓——扶餘。由於陸路不通,百濟與中原王朝之間少有軍事衝突,無須道其曆史,隻介紹高句麗。
高句麗從建國之初就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不斷侵擾扶餘國,兼並土著部落,勢力越來越強大。到了西漢的時候,高句麗的勢力已經強大到敢於跟漢王朝對抗的程度,主動攻擊漢朝的玄菟郡和遼東郡。大漢朝廷對高句麗給予了無情的打擊,高句麗被迫把國都東遷到丸都城。
到了後漢三國時期,高句麗先與曹魏政權合作進攻占據遼東郡的地方土豪,隨後與曹魏反目,進攻遼東郡西部。曹魏發動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王逃至沃沮。其後中原政局動蕩,曹魏無力東顧,高句麗趁機重建丸都城,並襲占玄菟郡、遼東郡,實力大為增強,隨後又越過鴨綠江,侵占“漢四郡”之最後一郡——樂浪郡,把勢力範圍延伸至朝鮮半島北部。從此,朝鮮半島進入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雄相爭的所謂“三國時代”。
高句麗在大部分時間內都與中原政權或明或暗地處於敵對狀態,漢、曹魏、前燕、北魏等中原政權都曾因高句麗挑釁而出兵擊之。迨至大隋統一中國後,中原王朝實力大增,周邊小國紛紛歸附,唯有高句麗,不但不歸附大隋,反而主動發動進攻。
公元五九八年,大隋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高元親帥一萬多人馬進攻遼西,被大隋的營州都督擊敗。隋文帝楊堅接到高句麗軍隊犯境的報告後大怒,下詔廢黜高麗王高元的官爵,任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尚書左仆射高熲為漢王元帥府長史,周羅為水軍總管,統率水陸大軍三十萬征伐高麗。楊諒率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正趕上連日大雨,後方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糧食,又恰好碰上瘟疫流行,隻得原地駐紮。周羅率領水軍從東萊(今山東萊州)渡海前往平壤城,在海上遭遇了風暴,船隻多被吹散沉沒,出征的士卒死了十之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