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領導者的成佛之路(1 / 3)

能成佛的領導者

人人皆能成佛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還沒覺悟的佛。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是因為凡夫沒有像釋迦牟尼那樣用般若智慧解脫自己,用無上正覺①參破實相②!

32歲的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遙望夜空,深遠的天幕上繁星點點。一顆最亮的星星刺破黑幕,劃過蒼穹,像夜明燈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釋迦牟尼沐浴著如夢的星光,當下開悟,立地成佛。他說出了成佛後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出家前貴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喬達摩·悉達多。他雖降生在皇宮貴胄之門,成長於錦玉溫柔之鄉,享受著榮華富貴之養,但現實生活中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和誰都無法改變、不可逆轉的世間無常,常常讓他感到迷茫。他試圖尋找出一條能永離生死的解脫之道,以達到超越輪回的生命涅槃。

26歲時,悉達多王子在深夜裏悄悄地離開了皇宮。他割斷頭發,先後進入茂密的叢林和蒼莽無人的山澗修行解脫之法。然而,盡管他遍訪仙人、刻苦精進,甚至苦修到每日僅食一麻一麥,但6年過去了,卻仍然一無所成。連他父王派來暗中保護他的五名最為忠誠的侍從都對他失去了信心,離他而去。

一天,受盡磨難的悉達多王子決定不再向身外求法,轉而向內心尋找解脫的法門。他走出叢林,用尼連禪河的河水洗淨身上的汙垢,便來到伽耶山上一棵高大的菩提樹下,接受了一個牧童送給他的草墊,然後端坐在菩提樹下,發下誓言:“如果再不能成佛,誓不離座!”

經過7天7夜的禪思冥想,悉達多王子終於降伏心魔,打開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之門,名為釋迦牟尼。曾經對他失望並離他而去的憍陳如等五名侍從,聽說他已成佛,就又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向他懺悔,請求他的原諒。

釋迦牟尼把這五名侍從收為弟子,他們五人從此成了釋迦牟尼最早度化的僧侶,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批僧團。自此,佛教體係中最核心的佛、法、僧“三寶”全部俱足。釋迦牟尼的思想也通過“三寶”廣布天下、傳播四方,成就眾生離苦得樂的無上功德。

佛,意為“覺悟者”,指修成正果的境界。成佛的人,也就意味著永遠超脫了凡夫俗子的六道輪回。

在佛的世界裏,釋迦牟尼為我們描繪了凡夫在生命結束之後可能去往的十個地方,並根據苦和樂的程度,把這些地方分成了十個等級,佛教稱之為“十法界”,如表1-1所示:

表1-1 佛教的“十法界”

“十法界”依照從極惡到極善、從極苦到極樂、從極低層到極高層的遞進次序排列而成。最前麵的六個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凡夫層);從“聲聞法界”到“佛法界”的四個法界,叫做“四聖法界”。

釋迦牟尼告誡眾生:因果循環,六道輪回。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為,都將被累積成決定我們死後去往何處的“因”,並直接導致我們去往何處的“果”。

凡夫不知因果,所以永遠會在六道中循環往複。隻有從進入第七位的阿羅漢①(聲聞法界的最高果位)開始,凡夫才會永遠了脫生死,超凡入聖。

在佛教的理論體係裏,愚癡的眾生如果想要完成由凡入聖的全部過程,有時候需要經過千百億那由他②世的劫難。而那些根器③猛利的佛家弟子卻能在刹那之間頓悟成佛。這種差距並不表示眾生生來不平等。恰恰相反,釋迦牟尼告訴我們的卻是“眾生皆佛”,即人人皆有佛性。二者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秘密就隱藏在我們的心中!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有一次向達摩師祖請教:“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

這段經典的對白明確地告訴我們:凡夫與佛之間的界限就隱藏在“空”和“有”之間!

佛教認為“空有不二”,隻有認識二者之間的真實妙用,才能徹底擺脫束縛我們心靈的“鐵鏈”和“枷鎖”。所以,《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領導者成佛必經的四個階段

不管是佛教的理論體係,還是釋迦牟尼成佛之路的現身說法,都在形式、方法和步驟上暗示我們:一個普通的“凡夫型”領導者想要成長為“佛陀型”領導者,至少需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如圖1-1所示:

圖1-1 領導者成佛必經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凡夫之欲,領導者的動機

——領導者對現況的不滿意和具有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強烈動機

透過罩在成功領導者表麵的光環,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擁有一個共同特征:不滿現況、拒絕平庸、超越自我。這是所有商界成功人士,包括偉大的政治家所共同擁有的心理特征。

當16歲的王永慶在小店鋪外挨家挨戶地為客戶送米上門時,他問自己:“我要如何才能改變為別人送米的命運?”於是,他成了世界級的富豪。

當28歲的希爾頓先生貧困潦倒、睡在公園的長椅上過夜時,他問自己:“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在豪華的總統套房裏進入夢鄉?”於是,他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星級連鎖酒店。

當30多歲的鬆下幸之助經營的企業陷入絕境、瀕臨破產時,他問自己:“怎樣才能生產出讓人人都無法拒絕,又像自來水一樣廉價的電器產品?”於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自來水宣言”,並從此改變了鬆下電器的前途和命運。

當40多歲的宗慶後推著自行車在炎炎烈日下推銷校辦工廠的產品時,他問自己:“我的後半生還要這樣度過嗎?”於是,他創辦了娃哈哈。

當60多歲的方太創辦人茅理翔坐擁點火器海外市場的龍頭交椅時,他問自己:“沒有任何核心技術的點火器是方太未來的成長方向嗎?”於是,他和兒子一起毅然放棄當時的成就,轉行進入了櫥櫃市場,並成了櫥櫃行業內真正的“第一”。

當66歲的哈蘭·山德士上校拿到他的第一筆養老金時,他痛苦地問自己:“難道我的一生就這麼結束了嗎?”於是,他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雞連鎖店——肯德基。

當華為的老總任正非處在企業蒸蒸日上、經營如日中天的發展順境時,他問自己:“華為最大的危機在哪裏?我從來沒有成就感,唯一讓我擔心的,是華為還從來沒有經曆過失敗。”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華為的冬天》的文章,這篇文章從此成了華為長盛不衰的理論基石。

當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時,他問自己:“微軟還可以生存多久?”於是,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這句話也成了微軟不斷自我突破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創業精英,還是商業領袖;無論他們是主動改變,還是被動選擇,所有的成功領導者都具有共同的特質,即對現況的不滿、超越自我的渴望和強烈的危機意識。就像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心境一樣,即使擁有了高於他人的顯赫地位和無比優越的物質條件,他依然憂慮。因為他知道,這些東西都會像人的肉體一樣終將灰飛煙滅,並非永恒。

釋迦牟尼成佛的動機在於他對世事無常的感悟,商業領袖們追求卓越的動機在於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雖然二者的境界和終極目標不同,但出發點和渴望改變的動機卻是完全相同的。

既然有共同的動機,就必然會有共同的行為。釋迦牟尼說:“痛苦,是成佛的基本條件。”對於領導者來說,對現實的不滿足、對現狀的不滿意、對未來不可預期的恐懼、對競爭形勢的焦慮以及對害怕失去擁有的危機感,等等,都是當下的痛苦。而唯有被諸如此類的各種痛苦不斷折磨著的領導者,才是最有可能修成正果、最有可能成“佛”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