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自序(1 / 2)

神農架野人之謎,聞名於世,是世界四大謎之一。盡管科學界進行多次考察,科學家、學術界爭論不休。一派學者說,有野人;一派學者說,沒有野人。但是仍然是謎。

遠古時期,神農架一片汪洋大海,經燕山和喜馬拉雅山的運動,逐漸抬升而成多級台地。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最高海拔3105米,在神農頂,譽為“華中第一峰”之稱。最低點,是下穀坪石柱河,海拔398米。垂直高差達2707米。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神農架、小神農架、金絲嶺、 杉木尖等6座山峰,海拔2500—2900米之間有望農亭、劉亨寨、南天門等20餘座山峰。

這些高大蒼莽的山峰由西向東橫貫傾斜的神農架山脈,是長江與漢江的分水嶺。

神農架地處鄂西北邊陲,華夏始祖神農炎帝在這裏搭架采藥,救民疾苦,教民眾種五穀而得名:神農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神農架一部分屬房縣,一部分歸興山管轄。1970年5月28日,國務院批準興山,房縣,巴東連邊地帶的24個公社,2個藥材種植場,1個農場歸並一起,設置神農架林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轄,是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縣級行政區。

神農架東接保康,西連重慶市巫山、巫溪,北臨房縣、竹山縣,南頻興山縣、巴東縣。國土麵積3253平方公裏。其中下穀鄉為土家族、苗族自治鄉。

神農架地處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氣溫偏涼多雨,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相差2度左右。構成低山,中山,亞高山3個氣候帶,明顯的立體小氣候。年降水量36億立方米。

神農架河流、溪流呈樹枝狀分布,受地理環境的控製,落差大,水量充沛,水流速湍急,大小河流300公裏。屬於沿渡河流域的沿渡河、香溪河,漢水流域的南河、堵河水係,彙聚漢水,流入長江。現在南水北調,神農架的水流進入了祖國的心髒—北京。

立體氣候和獨特的神農架地理環境,神農架成為中國東西南北植物種類的過渡區域以及動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帶。成為世界自然植物種類和動物種類的基因庫。

千萬年來,神農架群峰相疊,洪水滔天,荒洪野蠻,人跡罕至,至今成為自然之謎。

其中,也有野人傳說,野人的蹤跡遍布神農架地區。關於野人的傳說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公元前4至5世紀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載:熊山(今鄂西北神農架)有一種叫“贛巨人”,或稱“梟陽”,亦叫“狒狒”的動物,身高一丈左右,渾身長毛,長發,健走,善笑。

西漢時期的《爾雅》記載:“狒”人形長丈,麵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見人而笑。”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野人。

清朝《房縣誌》記載:“房縣高險幽遠,石洞如房,多毛人,長丈餘,遍體生毛,時出 齧人雞犬,拒者必遭攖搏,槍炮擊之不能傷。”

清代文人袁枚說:“傳聞有之,未有見之。”在神農架流傳叫“毛人”的野人。據說,你要與野人相遇,被他抓住雙臂,野人高興得笑昏過去,等待他醒來時,就將你吃掉。因此,山民進山勞作時,要攜帶一副手臂粗的竹筒,有時遇上野人,就雙臂戴上竹筒。野人抓在竹筒上,他高興得嘴唇向上翻,遮住眼睛大笑的時候,山民就迅速脫掉竹筒,拿砍刀將他砍殺。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什麼動物會笑,嘴唇會上翻,是猩猩。”同時說明,李時珍步入神農炎帝的足跡,到神農架考察中草藥。

對野人目擊者甚眾。

目擊者之一:1915年民國4年的一天,房縣有一個叫王老中的人,進神農架打獵,午時吃過自帶的幹糧,抱著一杆獵槍,靠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會兒他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在朦朧中,他聽到一聲怪叫,睜眼一看,隻見有一個2米多高,遍身長滿紅毛的怪物在眼前。他那隻心愛的獵犬被撕成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驚恐地舉起獵槍,還未等待他扣動機關,那怪物閃電般地奪過他的獵槍,一把碎成幾段,然後扭頭就鑽進了茂密的森林中。

王老中一聲驚叫:“野人,野人,遇上野人!”連滾帶爬地下山了。受到驚嚇的王老中臥床一月餘,從此,再不上山打獵。

目擊者之二:1974年6月的一天,同神農架交界處橋上 的村民段洪發到山上砍葛藤,走在山林的小道上,聽到前方不遠處有“哢嚓”聲。他納悶,是人,還是獸呢?於是,他大聲詢問:“誰呀,一路啊!”這時,他前方跑來一個身軀高大滿身紅毛的奇異動物。還未等他反應過來,那動物就來到了跟前,伸出長滿紅色長毛的手來抓他。在驚慌失措中,他順手揮動砍刀砍向那動物的手臂,隻聽那動物“啊”的一聲驚叫,負痛地消失在林子裏。原來,段洪發在忙亂之中,將刀背砍向那動物,要不然,定將那動物的手臂砍了下來,可以鑒定是否是野人的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