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

童話這個詞,是從國外轉譯來的。那麼,什麼是童話呢?童話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是具有濃鬱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童話的解釋則是“帶有奇異色彩和事件的神奇故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童話的基本特征是幻想。也可以這樣說,幻想是童話的靈魂和生命,沒有幻想就沒有童話。在童話創作中,童話作家為了構思出繽紛奇異的故事情節,常運用誇張、擬人、變形、象征等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營造藝術氛圍。所以說,童話創作是對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想象力的考驗和挑戰,隻有那些幻想最奇特最大膽最瑰麗的童話作品,才能贏得小讀者的喜愛。

今天,我們讀到最早的童話作品,很多並不是作家創作的作品,而是通過作家記錄下來的民間故事。佩羅的《鵝媽媽的故事》和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都是這類作品。《鵝媽媽的故事》是法國民間故事,收錄篇數較少,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童話還是《格林童話》。格林兄弟收集、記錄民間故事的初衷,是編撰德語詞典的需要。後來,他們把適合兒童閱讀的故事,編成一部《兒童與家庭童話集》,這就是《格林童話》。《格林童話》是童話的開山珍品,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兒童的喜愛。之後,童話創作迎來了安徒生時代。安徒生最早是對民間故事進行加工和改寫。再後來,安徒生就轉到創作童話上來,從此便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童話作品。此後,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林格倫、羅大裏、達爾等一大批優秀的童話作家,也誕生了如《木偶奇遇記》《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等一係列優秀的童話作品。

我國的童話發展是從新文學運動時期開始起步的。也就是說,中國現代童話是從20世紀初的五四呐喊中呱呱墜地的。五四時代的“人的發現”思想,是五四精神的重要收獲。周作人在《兒童文學》中說道:“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地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地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什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麵的生活……自有獨立的意義與價值……我們應當客觀理解他們,並加以相當的尊重。”在這裏,周作人在肯定了兒童與成人具有一樣的“人”的價值與地位的同時,還特別強調了兒童有別於成人的“獨立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對兒童的發現,確立了“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文學觀。這種新的文學觀念,直接催生了中國現代童話的橫空出世。緊接著,孫毓修在其主編的《童話》叢刊上,發表了《無貓國》,這是根據西方民間故事編寫的童話,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童話創作。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童話創作是葉聖陶的《稻草人》,它是我國童話的開山之作、奠基之作。它的意義在於跳過了類似於世界童話史上佩羅童話和格林童話階段,直接進入安徒生的創作童話階段。葉聖陶受了西方童話的影響,一開始便以創作的方式,進入中國現代童話的主潮。於是,中國童話在西方童話的介入和推動下,進入萌芽階段。此後,茅盾、巴金、豐子愷、陳衡哲、趙景深、鄭振鐸、沈從文、秦牧、宗璞等一大批現代作家,加盟現代童話創作隊伍。

然而,在葉聖陶的《稻草人》引領的短暫的童話潮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童話並沒有獲得較大的發展,而是出現了迂回和曲折。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形態,並沒有從人們的頭腦中徹底消失,而是繼續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導致了以“兒童為本位”的創作觀難以在實踐中的持續。再加上長期的戰爭、政治動亂和社會動蕩等諸多原因,破壞了童話作家的創作環境和創作心境。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仍然有一批童話作家,頂住了來自內心和外界的雙重壓力,展開幻想的翅膀,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童話作品。如張天翼、嚴文井、陳伯吹、賀宜、金近、葛翠琳、洪汛濤、孫幼軍等,創作了《寶葫蘆的秘密》《“下次開船”港》《一隻想飛的貓》《小公雞曆險記》《狐狸打獵人的故事》《野葡萄》《神筆馬良》《小布頭奇遇記》等一批優秀的童話作品。這些作品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星星,閃耀在童話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