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俠盜》相關解說 散落於霞關的蔡牽其人其事(1 / 1)

來源:蒼南新聞網

說起蔡牽,霞關當地人常會想起不遠處的北關島,因為那裏隱匿著一顆金頭,這顆金頭用它的誘惑力和神秘感不時地撩撥著當地人的心,當地人至今仍相信金頭還在島上的某個角落。正是這顆金頭讓有關蔡牽的事跡成了經久不衰的口口相傳,有人頌揚其為人仗義、劫富濟貧,有人則數落其凶狠殘暴、喜怒無常。人們對蔡牽的褒貶有力地證實了兩百多年前他在浙、閩、粵沿海一帶活動的事實,同時也肯定了北關島曾是蔡牽部休整的一個據點,在北關島王沙宮朝東一側的峭壁上,書有“海天保障”四大字的摩崖石刻便是一位無聲的“證人”。

蔡牽(1761年--1809年),福建同安人。少年時父母雙亡,後流落到霞浦縣三沙港,為漁船主打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饑荒而下海為盜寇,多方響應。率領近萬人之眾馳騁於閩、浙、粵海麵,劫船越貨,封鎖航道,收“出洋稅”。嘉慶七年(1802年),率船隊攻打廈門海口的大、小擔山,登岸奪炮13門。嘉慶九年(1804年)蔡牽駛至台灣鹿耳門,在浮鷹洋麵破溫州鎮水師,後被浙江提督李長庚在定海洋麵擊敗。第二年,蔡牽自稱鎮海王,率領船隊駛入台灣鳳山(今高雄),包圍台灣府城。嘉慶十年(1807年)李長庚與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在廣東黑水外洋合擊蔡牽,蔡牽在隻剩大船三艘的情況下於船尾發炮,擊殺李長庚。嘉慶十四年(1809年)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相約合兵圍攻蔡牽於浙江台州漁山外洋,蔡牽因寡不敵眾,開炮自炸座船。全家妻小及部眾幾百餘人沉海而死。

史料簡要地概述了蔡牽從起事到戰死的主要事件,從中我們隻能把他定位為一名反清義士,至於他的性子、喜好和為人等我們則無法獲知。坊間關於蔡牽的傳說則可以很好地彌補史料的簡約,從而還我們一個帶血帶肉的蔡牽。蔡牽部活動範圍甚廣,他十數年的大王生涯裏足跡遍布東南沿海。雖零星落足於霞關,但這裏還是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故事內容大同小異,其中兩則故事在霞關一帶高度統一,通過故事我們大體感知蔡牽帶血肉的“輪廓”。

清嘉慶六年(1801年),蔡牽部駐紮於霞關北關島。一日,把大船停泊於霞關港避風。隨同的還有他最寵愛的小老婆,小妾掉了一根繡花針,由於光線很差,半天都沒找著,便喚蔡牽過來幫忙。沒想到蔡牽一眼就看到了,小老婆順口說了一句“你這雙賊眼真好!”。這句話在閩南語裏並沒有損人的意思,但蔡牽為匪多年,最忌諱這個“賊”字。勃然大怒,抽刀便向小老婆的脖子砍去。由於用力過猛,整個腦袋飛了起來,穿過窗口掉到海裏。蔡牽這個人脾氣來得急去得也快,不久就後悔了,派人打撈小老婆的腦袋卻怎麼也找不著。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叫高手匠人配上個黃金人頭下葬。墓地在北關島王沙宮附近的海底,足見黃金人頭看來分量不輕,據說退潮時北關島王沙宮附近某處水下可以看到石製棺材。

這則傳說足以體現蔡牽性格暴戾,稍有事不順心便舉刀相向,或許這與多年為匪不無關係。同時也暗含蔡牽內心深處對“匪”的糾結,他身為匪,但又不承認匪身。這也是農民起義力量不可逾越的精神障礙,於是蔡牽從起事起就秉持著殺富劫船、濟貧救困的信念,幾經經營深受東南沿海群眾的擁戴。

每年冬季在老平陽一帶常有演“還冬戲”(百姓為祈福,特請戲班演戲以祭神靈)這一習俗,霞關一帶也不例外。

一次,蔡牽為順民心同時也為戰事慶功,便特請老平陽一越劇戲班來北關島王沙宮唱戲,戲共唱三天,開戲和結戲習俗皆按霞關當地祭神祈福儀式進行。為解決民眾看戲需渡輪的困難,蔡牽特令麾下戰船九十九艘頭尾相連構成浮橋,從南坪鄉深灣嶴口直接到北關島。去島上看戲不必過渡,看戲也不收票,同時還可獲得一錠銀兩。這則傳說讓我們看到了仗義疏財、劫富濟貧的綠林英雄一麵,讓蔡牽冷峻的目光裏多了一份溫潤。

現如今高檣重桅、旌旗獵獵的場景在北關島已不複存在了,剩下的唯有那個孤寂的金頭和日夜往複的濤潮聲,但這些並不能讓霞關人民就此淡忘蔡牽,反而隨著北關島的進一步開發蔡牽成了“響應”四方遊客的“號召者”,蔡牽從一綠林梟雄邁進了旅遊文化品牌,他散落於霞關的故事將從此傳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