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進中的米國遠征軍大部因為先頭部隊的損失而停了下來,他希望米國陸軍能打破大明帝國的防線,營救他們被困在亞歐邊境的第二軍團,但是這群斤斤計較的米國陸軍高官們,在損失了三個師之後就膽怯,而且和米國政府官員打交道中得知,米國議會中相信米國和大明能和平共處的並不在少數,他們相信戰後,米國可以犧牲整個歐洲,從而和大明帝國瓜分這個世界,這個已經沾滿了全身銅臭味的國家,早已忘記最大的利益是要自己去爭取的,而不是交易而來的。但是沒有辦法,歐洲各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消耗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雖然也消耗了大明帝國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相對歐洲各國來說,這隻是大明帝國幾百年積蓄中的滄海一粟而已。現在就隻能指望著這個成立還不到四百年的商人國度,集合歐洲和美洲全部的人力物力才會有希望打敗大明帝國,從而建立新的次序。但是這一切現在看來有點很難辦到了,歐洲各國的征兵年齡已經放寬到了十六歲到五十歲之間這個階段,國內物資緊缺到連大多數官員家中都實行了配給製,在這場戰爭中米國雖然前期在太平洋中和大明帝國拚盡全力,但是在和歐洲各國進行一係列交易當中卻賺翻了本。由於國土並沒有受到戰亂,使得米國本就發達的工業也就開足了馬力。如果不是在科技和資源積累上麵還落後於大明的話,說不定米國就有著單獨挑戰大明帝國的資本了。可是這一切在現在看來也真的隻是紙麵上的臆想,三個師的兵力沒有搞定大明一個師,在戰鬥期間一直被大明的軍隊當猴一樣耍,雖說在科技和裝備上,米國已經甩下了現今的歐洲,也在一步步逼近大明的瘋狂前進的腳步。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妄的。大明不管是在士兵的素養上還是戰術的運用上都是大大的領先於這個世界,更不用說兵種之間的配合,對新式武器的運用,這些都讓歐洲各國感到絕望,原本以為遠離主流社會的米國能另辟蹊徑挑戰下大明帝國,但是看上去米國對新式武器的運用,還有戰鬥素養都還不如歐洲,就更不用說大明。
如果米國在戰爭一開始就加入在歐洲的戰鬥,對於協約國來說那會是做夢都會笑醒的情況。對於協約國來說,米國在前期參戰的話,不管是人員上還是物資上都會得到極大的緩解,這樣的話當初從一開始協約國就能兩線作戰,本來可以在大明的戰爭機器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突襲到大明邊境地區的,但是這一切在那些渾身沾滿了銅臭味米國政客們的援助計劃中變成了一個笑話,可以說,短短的一年多戰爭時間,幾乎讓米國把整個協約國歐洲各國的國庫都給掏空了,就連協約國三大巨頭之一的腐國,為了換取米國的支援,都準備割讓處於加勒比海域的島嶼了。可惜的是,米國人會算賬,可是沒有算到自己的戰鬥力,就在他們以為自己把協約國各國的每一個子給賺完之後,利用自己無比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成為協約國裏麵掌權者或者說是救世主。然後輕而一舉的再擊敗在戰爭中已經煎熬了快兩年的大明帝國。但是米國人真的高估了自己軍官的素養和士兵的戰鬥力,三個師的兵力,還有為數不算太少的坦克,活生生的在一座小鎮上被大明的一個不滿編傘兵師打得滿地找牙,幾乎全部被消滅。
米國人的損失對於協約國歐洲各國來說無關緊要,而且在內心中還有著一種看了笑話的感覺,可是鄙視一番自大的米國人之後,回到現實還是要考慮被圍困著的第二軍團,那些經過了血與火考驗的老兵也是現在協約國各國所需要的,更不用說,如果這批部隊遭到大明帝國屠殺的話,雖然在道義上協約國組織站穩了腳步,說不定還可以拉攏一些看大明帝國不爽的中立國家,但是對於各自國內的民眾卻要如何去安撫,早已處於崩潰邊緣的國內民眾在收到他們子弟永遠回不來消息之後,誰也不能保證他們會幹出什麼來,是全力支持政府和大明作戰,還是響應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反戰主義者推翻現在的政府。說實話,作為現今的協約國各國政府都不敢賭這樣一場,可是現在可以救出第二軍團的辦法並不是很多了,要麼,說動米國遠征軍繼續攻擊大明在的裏雅斯特那看似薄弱的防線,但是米國人這遲緩的動作,真的不能保證在他們抵達那裏之前,大明帝國沒有太多的支援。亦或者調遣現在在北線的第一軍團衝擊這條防線,雖然可以保證拯救第二軍團,但是也代表著北線攻略完完全全失敗,本來被牽製住的大明帝國陸軍大部就徹底放開了,也就代表著之前占領的地區就會被奪走,而且還可以肯定的是大明必定會反擊到協約國傳統意義上的領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