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能認識自己的肉體特性,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也不能意識到培育精神。技術無法均衡,生態無法平衡、人文科學衰退了。也許當今的人們能夠認識自身的特性,但卻不能認識人的本質。人貪婪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滿足不了他們深不可測的內心,因而不斷被新的幻想所包圍——人類不斷在大自然的母體上做著各種實驗,核試驗、在地下或海域探尋,把滿足幻想的東西送上天,而今天,他們又在亞丁灣海域試圖打開星際之門。《聖經》說,你們不可試探你們的神。但是,人類是不聽一個看不到的所謂的上帝的警告的,“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試探神”。也許,他們有一天直到自己死在對幻想的試探中。因為《聖經》上還說了,上帝要“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的日子”……書中對永恒宗教的觀點,並非不是反社會的,也非逃避的、非科學的、不合理的。要想解決“末日”的問題,我們隻有接受它,才能給懷有善意的人們帶來和平,這是拯救我的哲學。也許我看不到這種信仰的普遍傳布,但我的理想和責任正是努力朝著這個目標。
上帝是公平的,他付予了人害怕的恐懼感,同時也付予了人無畏的膽力。也許隻有這樣人才以在上帝創造的世界裏與自然和諧共存。一旦人類打破了這種綜合平衡,那麼世界就會變得殘酷起來。細心的上帝亦付予人以神智,文學正是從神智的發展而來的,它是人的道德平衡器,教人削弱無情和無義、無知和無恥。事實上,隻有人有所畏懼,才能正常和正當的生活。一個從不反省自身以及對自然毫無敬畏之心的人,是充滿破壞性的、瘋狂的、物欲的,甚至無視他人和自己生命的魔鬼。而讀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使人產生一種畏懼感,那就是我們擔心自己會不會變成那種不好樣子,文學教會我們如何理性、正確地愛以及怕,應該熱愛和畏懼什麼。社會的道德滑坡昭示了人文精神之危機,當今的文學沒有引人向上的力量感,甚至失去了它本來或者應該有的自覺的啟蒙精神。而我渴望啟蒙的文學所帶給我的力量。盡管現在看來文學不能夠使人立地成佛,但我相信那些優秀的文學仍然可以讓我們的心智逐漸成熟,引導我們思索,讓我們感到不安,並持久地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內心生活,我喜歡它以微妙的形式給與我美好的觀念和情感。
在我創作完這部作品時我想,隻有真正意義上的信仰,才能把我們目前的憂傷變成希望——在靈的生命裏,在我們置身的勞苦中,我們將盡力於人性的完善。每個人都成為有良心的人,並對自己所生存並為之服務的社會擔負起個人義務。隻有真正的宗教式的信仰,才會使人有集體的情感,並且為此站出來,勇敢呼籲國際徹底改變方向的緊迫性,呼籲各國的發展的艦頭不要指向戰爭,而應該指向和平;不要指向少數人的利益,而是指向全人類的成就。隻有這樣,“2012”世界末日才會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一切關於“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將會變成流言。
最後,我想感謝一直在努力支持著我創作的張向奎先生。同時也感謝黃山書社對我的支持,感謝他們為本書所做的一切努力,感謝他們讓這本書與讀者見麵。
殷謙
2011年2月1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