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屆諾貝爾文學獎(1 / 2)

獲獎時間:2014年

獲獎人:帕特裏克·莫迪亞諾(1945~),法國家。代表作品有《暗店街》、《八月星期天》等。

獲獎理由: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代表作品:《八月星期天》()

作者簡介

帕特裏克·莫迪亞諾於1945年7月30日出生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布洛涅·比揚古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走私活動,戰後在金融界工作,母親為比利時籍演員。年幼時,父母忙於工作,對他疏於照顧,幾乎是跟哥哥呂迪相依為命長大的。但不幸的是,呂迪於10歲時患病去世,從此莫迪亞諾再也沒有了快樂的童年。

莫迪亞諾自幼喜愛文學,10歲開始寫詩,14、15歲便對創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65年,莫迪亞諾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學畢業後入巴黎索邦大學學習,一年後輟學,專事文學創作。

1968年莫迪亞諾發表處女作《星形廣場》,該於當年獲羅歇·尼米埃獎。第二年,其作品《夜巡》獲鑽石筆尖獎,《環城大道》於1972年獲法蘭西學院大獎。1974年他與名導演路易·馬爾合作創作電影劇本《拉孔布·呂西安》,搬上銀幕後摘得奧斯卡金像獎。1975年他的作品《淒涼的別墅》獲書商獎,《暗店街》於1978年獲龔古爾文學獎。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莫迪亞諾一改早期“追尋自我”這一創作主題,開始站在更高的角度關注人類現實,揭示人類的渺小和荒誕。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青春狂想曲》(1981),《往事如煙》(1985)和《八月的星期天》(1986)。

到了90年代,其作品延續了之前的創作風格,發展了之前作品中的一些寓意。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結婚旅行》(1990),《來自遺忘的深處》(1996)和《陌生的人們》(1)。

1984年和1996年,莫迪亞諾因他全部作品分別獲得彼埃爾·摩納哥基金會獎和法國國家文學大獎,這是法國文壇對他辛勤耕耘成果的肯定。

2003年,莫迪亞諾發表的《夜半撞車》還獲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聯袂主辦的“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2003)”,這表明他的作品受到中國和外國文學界的關注。

此外,莫迪亞諾還創作了多部童話,其中《戴眼鏡的小姑娘》最為引人關注。

2010年他獲得了法蘭西學會頒發的表彰其終身成就的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2014年10月9日19時,莫迪亞諾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賞析

1.情節複原

“二戰”爆發時,作為中立國的瑞士政府為了防止戰爭難民大批量湧入境內,而采取了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訂,阻止難民入境;假如獲準入境,則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士將其押到邊界送回納粹手中。“二戰”初期,瑞士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戰爭期間有超過3萬猶太難民被瑞士拒絕入境,其中絕大多數後來被納粹殺害。此時,瑞士全國爆發了公眾抗議集會,瑞士政府於是放寬了難民政策,向其他交戰國公眾提供大量援助,大約有30萬難民和移民獲得了瑞士的臨時或永久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