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1 / 2)

獲獎時間:1901年

獲獎人:蘇利·普利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詩集《孤獨》、《戰爭印象》、《正義》、散文《詩之遺囑》以及《論美術等》。

獲獎理由:是高尚的思想、完美的藝術與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實證。

代表作品:《孤獨與i深思》(詩集)

作者簡介

1839年,普呂多姆誕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個工程師,家境富有。普呂多姆是個聰慧過人的孩子,高中畢業便順利考入巴黎大學,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工程師。然而,由於身體原因未能進入大學。一年之後,改行攻讀法律並成為一名律師。這期間,普呂多姆開始了文學創作,更由此,他仿佛在他迷霧般的前方看到了一絲前進的曙光。毅然決然地,普呂多姆辭去了律師工作,一心從事文學創作工作。

1865年,蘇利·普呂多姆發表了第一部詩集《韻節與詩篇》,嶄露頭角。此後,他的文學創作一發不可收拾。1869年的詩集《孤獨》、1875年的《徒勞的柔情》。然而,更受文學界讚賞的是兩部哲理詩集,即1878年出版的《正義》和1888年出版的《幸福12首詩歌》。

1901年,當瑞典文學院正在為把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誰的問題而困擾時,他們在眾多的建議書中發現了法蘭西詩人和思想家蘇利·普呂多姆。

那時,62歲的蘇利已經步入晚年,中風後的他臥床不起已經很久了,外麵的喧鬧與他內心世界的寧靜形成鮮明對比。他就這樣借著床頭邊上厚厚的書稿報紙,安靜地度過每一天,日複一日。他甚至從未留意過那天是個什麼特殊的日子。

1901年,12月10日,對於任何熱愛文學的人來說,都是個隆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揭曉的日子。俄國的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手持《戰爭與和平》、《複活》,意大利的詩人卡爾杜齊、挪威戲劇家易卜生、德國曆史學家蒙森等人齊聚一堂,激動著澎湃著究竟這項殊榮會花落誰家。

最終,激動人心的消息傳了出來,那個幸運兒正是臥病沉思中的蘇利·普呂多姆,而他的利器正是他一生創作的詩歌選集《孤獨與沉思》。在卷首的十四行詩《致讀者》中,普呂多姆把自己的詩歸納於生活中的一切,而創作詩的目的和動機不過是想留下點東西。

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所作出的這個決定在當時卻是飽受爭議的。直到現在,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普呂多姆並非一位出名的作家,尤其在與跟他角逐的大名鼎鼎的左拉相比時。有人甚至說,比起法國香水,普呂多姆和他的作品在知名度上要遜色得多。

然而,大家忘了,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諾貝爾文學獎應該“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這一獎項不僅包括純文學,還包括在形式和風格上具有文學價值的其他人文作品,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應為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及的學科領域內最近的成就,或那些最近才顯露出重要價值的較早成果。

在這一點上,普呂多姆的作品比大多數人更好地體現了立遺囑之人曾稱之為文學中的理想主義的東西。他的作品被稱為“形式完美,措辭嚴謹,並富有一種精雕細琢的美感”、“優雅精致的詩歌語言,嫻熟完美的表現藝術,……他那些玲瓏剔透的抒情詩篇充滿了感情和冥想,呈現出一種高貴和尊嚴,更難能可貴的是那種豐富的情感與細致的思考完美地融為一體,使之獨具魅力”。

總之,他的作品總能反映出他擁有一個不斷追尋、勇於嚐試,毫無止步的靈魂,在他的精神領域中,總有著一種崇高的理想主義的東西,證明著人類歸宿的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