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代表作和中國哲學的經典作品,是王 陽明對弟子講學、與他人論道的專著,由他的弟子輯錄成書。可以說,《傳 習錄》之於王陽明,猶如《論語》之於孔子。五百年來,陽明學展播全國、 流布海外,啟迪、影響和成就無數仁人誌士,《傳習錄》一書居功至偉。 直至今日,《傳習錄》仍然是有誌之士修心煉膽、立身治事的最佳指導, 在儒家文化圈乃至世界範圍內,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編纂《名家會評 傳習錄》,就是希望能夠傳播陽明學之精華,為讀者理解、修習《傳習錄》, 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門徑。

王陽明(1472 年 10 月 31 日—1529 年 1 月 9 日),名守仁,字伯安, 諡號文成,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 政治家、軍事家。青年時期,他曾築室會稽山陽明洞修學,自號“陽明 子”,遂以“陽明”之號行天下,世稱“陽明先生”。據《王文成公年譜》 記載,陽明的遠祖,是晉代的光祿大夫王覽,本是琅琊人 ;到王覽曾孫、 書聖王羲之這一代,始徙居山陰(今浙江紹興)。陽明的高祖、曾祖和 祖父,都是民間學者,有著作行世,但既不參加科舉,也拒絕朝廷的征召。 至陽明的父親王華(1446 —1522)一代,始遵母命參加科舉,高中成化 十七年(1481)狀元。王華曆仕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至南京吏部 尚書。

陽明幼年聰慧,又成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十一歲時,隨祖父進京,路過金山寺時,與祖父的朋友臨席賦詩,語 驚四座 ;同年在京讀書,便立誌“學聖賢”;十五歲時,出遊邊防重鎮居庸關,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又上書朝廷,請纓靖難,被父親製止 ; 十七歲時,赴江西娶親,婚禮當晚偶入鐵柱宮,與道士談養生法甚歡, 竟至通宵達旦 ;十八歲時,攜妻回京,途經廣信(今江西上饒)時,拜 訪大儒婁諒(1422—1491),婁諒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遂遍羅搜求, 廣讀經史。

當時,宋儒朱熹的學術,是明朝的官方學術。讀書人從開蒙到科舉, 一概以朱子學為宗。陽明二十一歲中舉後,在京師隨侍父親,遂按朱子 “格物”之說,在父親的官署中“格朱子”。他堅持七天,累出病來,仍 不得其理,因而對朱子的學說產生了懷疑,乃改習辭章之學。此後的十 餘年中,陽明一方麵參加科舉考試,並於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士,步入仕 途 ;同時又留心軍事習兵法,鑽研道家學說習養生與導引之術,研讀佛 經習禪定等等。陽明的摯友、另一位心學大師湛若水在《陽明先生墓誌 銘》中總結說,青年時期的王陽明“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 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1506 年——編者注)始歸正於聖賢之學”。可見,陽明早年追求聖賢境界,氣 度何等恢弘!視野何等開闊!就在這一年,陽明與湛若水訂交,在京師 開門講學,共同提倡“聖學”。

然而,陽明的仕途並不順利。正德元年(1506),當他的講學事業 剛剛起步的時候,陽明因上疏為幾位被迫害的禦史辯護,開罪了當權的 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龍場驛處於萬山環 抱之中,是一個荒涼偏僻、荊棘叢生、人跡罕至的地方,陽明自己曾說 : “某之居此,蓋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遊,日有三死焉。”在這 樣惡劣的環境中,陽明已經超脫了生死,乃築石墩自誓 :“吾惟俟命而 已。”他靜坐思考人生的真諦,思考“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一日中夜, 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中國哲學 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時為正德三年(1508),陽明三十七歲。這是 陽明長期艱苦求道的結果,也是他的一個新的精神世界的開始。龍場悟道後,陽明將自己的體悟證之於儒家的五經,發現無不吻合。於是,他 全憑記憶,寫成《五經臆說》,證明己之所悟,契合於聖人之教。翌年, 他在龍場創辦龍岡書院,教化當地青年和土著,隨即又應貴州提學副使 席書之請,主講貴陽文明書院,傳授“知行合一”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