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消息傳到解放區,軍民載歌載舞,一派歡騰景象。次日下午,晉察冀軍區鄧宋支隊司令部偵察連連長王瑞接到了上級命令,調他去內蒙地區參加剿匪。接到調令,王瑞二話沒說,立刻收拾行裝,按照調令要求,第三天便啟程趕往內蒙古經棚支隊報到。
民國時期的經棚與克什克騰實行蒙漢分治。農區為經棚縣,牧區為克什克騰旗。日偽統治時期,經棚被並入克什克騰旗,設經棚為旗所在地。抗戰勝利後,我黨在經棚建立政權,成立了經棚縣委、縣政府和經棚支隊。
王瑞十八歲參加八路軍,是名副其實的“三八式”。他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參軍八年,身經百戰,從戰士當班長、從排長到連長,稱得上是一名過得硬的基層軍事幹部。雖說年僅25歲,可在偵查連裏,論年齡屬他年長,論資曆又是“三八式”,所以,戰士們背地裏都習慣叫他“老連長”。
跟王瑞同時接到調令的還有偵察連的排長劉根生和董軍、趙亮兩名班長。這三個人自打參軍就在王瑞手下,也算得上是老偵查員了。四人騎馬同行,一路上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到了內蒙會是個什麼樣子。
“連長,你說到了經棚我們還能和你在一起嗎?不會是你升到營裏,把我們幾個放到連裏你就不管了吧?我們可不想和你分開呀。”排長劉根生替董軍和趙亮道出了心裏的擔憂。
“出發前聽支隊首長說,我們這次去經棚,不單是參加剿匪,還要參加土改工作。那裏的環境可不比咱們晉察冀解放區,各級政權還沒有建立起來,群眾也沒有發動起來。我估計,到了新地方,你們三個人肩上的擔子要比在偵察連重得多。”王瑞一字一句地說著。他說話有個習慣,隻要談的是工作,臉上總是顯得很嚴肅。連裏上上下下都知道他這個習慣,所以,一看到老連長是板著麵孔說話,就知道他說的是很認真的。想到今後的工作會很艱巨,大家不由得對即將到來的剿匪任務產生了期待。
王瑞自己也對即將迎來新的戰鬥生活充滿希望。在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帶領戰士們策馬揚鞭追殺土匪,或者是深入牧區,幫助牧民打土豪分田地。剿匪戰鬥的壯觀景象和土改工作的火熱鬥爭令他激動不已。可是,讓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們馬不停蹄地趕到經棚支隊報到時,支隊徐政委的第一句話卻是告訴他改行作政治指導員。
“王瑞同誌,支隊黨委已經研究決定,由你擔任新組建的經棚支隊軍訓隊政治指導員”。
八年抗戰,王瑞經曆了數次工作調動。每次調離前,上級領導都是在宣布命令的同時征求下他個人的意見。可是這次徐政委宣布完命令後,立刻就對他說,
“到目前,經棚支隊在經棚地區現在還沒有任何部隊,你是作為連黨代表,參與組建我黨在經棚地區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軍訓隊的工作任務一是要盡快地培養出一批懂軍事的基層幹部,以便把他們充實到各個戰鬥部隊。第二個任務就是招募訓練新兵。”
王瑞來內蒙之前就聽組織上介紹過,經棚支隊的徐政委是老紅軍,是一位特別擅長做幹部戰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長征幹部。一見麵,王瑞就感受到了徐政委的確是一位待人寬厚,說話讓人信服的首長。
緊接著,徐政委又宣讀了劉排長等三個人的任命。
“任命劉根生同誌為經棚支隊軍訓隊副隊長、任命董軍同誌為經棚支隊軍訓隊一排排長、任命趙亮同誌為經棚支隊軍訓隊二排排長。”
宣讀完命令,徐政委把王瑞他們領到了支隊的後院。這裏是一個隻有三間民房加上一個小院的地方。三間房內空無一人,院子裏雜草叢生,顯得十分荒涼。
“這就是我交給你們的軍訓隊,你們隊長明天才能來報到。他姓張,是熱北軍分區警衛連副連長,這個人有點兒軍事素養,今後你們倆要好好配合。再給你們從老部隊調來幾名老戰士擔任班長。這訓練隊的架子就算搭起來了。”
說完這些,徐政委才問了王瑞一句,“有什麼困難嗎?王瑞同誌。”
“報告政委,沒困難,隻要有人,我們保證完成訓練任務”。
“人我這裏再沒有了,以後要靠你們自己去招。支隊能解決的就是訓練隊的這套班子和這三間房子。徐政委一半認真一半玩笑地對著王瑞幾個人笑著說。
王瑞是晉察冀軍區鄧宋支隊出身,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困難。“五一大掃蕩”那會兒調他去武工隊,最初也是靠著幾個人幾條槍,沒白天沒黑夜地跟鬼子周旋。眼下比起打小鬼子那會兒條件好多了。在晉察冀軍區接到調令時,王瑞就感覺到了上級調他到內蒙剿匪也就是因為自己有武工隊和偵察連的戰鬥經曆。
徐政委交代完工作後,王瑞他們放下背包就動手打掃起屋子。他們想在張隊長和其他同誌到來之前,把隊部打掃幹淨,好馬上投入招兵工作。
第二天上午,張隊長果然帶領六名老戰士按時趕來報到。王瑞和張隊長一碰頭,馬上召開了臨時幹部會議。會上宣布了支隊的班長任命。全隊一共11個人都是八路軍出身,各個雷厲風行說幹就幹,決定當天下午就開始動員招兵。
經棚支隊現有的軍事人員,除了支隊幾名機關幹部以外,就是軍訓隊這11個人,加在一起還不到二十人。按照支隊的擴編要求,支隊暫編6個連,每個連配備連排幹部5個人,每個連戰士編製40人。招收240名新兵工作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吃過午飯,王瑞就帶領一排長董軍和兩名班長來到鎮上,擺上桌子,拉了條橫幅,開始向過路群眾宣傳征兵入伍。
經棚自古以來匪患成災,老百姓對土匪深惡痛絕,特別是當地的回民群眾更是深受土匪其害。聽說八路軍是來剿匪的,都特別歡迎,報名也非常踴躍。不到三天的功夫就有30多名回族青年和20多名漢族青年要求參軍。為了便於管理,支隊決定單獨成立了一隻回民連。經過幾天的軍訓,經棚支隊回民連正式宣告成立。支隊任命王瑞兼任回民連指導員,任命馬名仁為連長。馬名仁也是這次報名的回民,和王瑞同歲。他性格開朗,平時愛打抱不平,又仗義疏財。入伍前,在回民群眾中就是個頭,很有號召力,大家都擁護他。
回民連是經棚地區我黨建立的第一支武裝力量。對外番號是經棚回民連。回民連40多人分成三個排六個班,班排長暫時由軍訓隊的班排長兼任。任務是駐紮在經棚鎮,維持經棚鎮的社會治安和保證縣委縣政府的安全。
軍分區給經棚支隊六個連的編製配備了100條槍、戰馬10匹。支隊領導考慮民族政策,撥給回民連40條槍,保證了人手一槍。又專門給馬連長配備了一匹戰馬。
王瑞和馬連長年齡相當,王瑞是冀東出身,馬連長是塞北漢子,倆人都是大高個兒,站在一起,連長比指導員略魁梧些,指導員比連長顯得更老練些。倆人一見麵就很談得來,馬名仁知道王瑞是共產黨派到內蒙的老八路老黨員,就打心眼兒裏敬重這位指導員。
“以後衝鋒陷陣的任務就交給我,我的這40個回民弟兄保證都聽你的。”
“回民連是黨的部隊,是支隊交給我們兩個人的隊伍,以後凡事我們倆就商量著來。現在人有了,槍也有了。接下來我們必須要解決一批戰馬的問題,這內蒙大草原,單靠我們這兩條腿,土匪來了,我們是幹著急也攆不上啊!”
“在經棚,要別的沒有,馬匹包在我身上,等會兒我讓弟兄們回家把家裏的馬都牽到連裏來暫時征用。等以後繳獲了土匪的馬再讓他們把自己的馬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