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母親在他出生的第七天就過世了。成道之後的佛陀,一直希望能夠為他母親講說佛法,報答生育之恩,後來終於在忉利天為他的母親說法,一了心願。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去世後,諸王子們商量要親自為父親抬棺,佛陀雖然已成就道行,也親自為他父親抬棺。大家看到佛陀也在抬棺的行列裏麵,弟子們都非常感動,佛陀為佛教的孝順父母做了很好的模範,佛陀實在是一位忠孝兩全的偉大聖者。
佛陀的愛建立在“怨親平等”上。佛陀沒有出家之前,已經娶了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佛陀成道以後,回到相離十多年的故鄉。一個成了佛的佛陀,與一個獨守空閨的妻子終於要見麵了,耶輸陀羅內心很著急,不知道過去的夫婿現在變成什麼樣子?她的心裏充滿了期待與疑惑,不知道該如何與他見麵才好?
佛陀與父王、大臣、王子們敘過舊之後,終於來和耶輸陀羅見麵。耶輸陀羅心裏想:“我要好好責問他,為什麼舍棄了我?”但是,當她看到佛陀那莊嚴的威儀時,不自覺地跪了下來。佛陀平靜莊嚴地說:“耶輸陀羅,請你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你個人,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現在,請你為我歡喜,我終於修滿了我曆劫的願望,成就了佛果,我以廣度眾生為我的誌願,你也在我廣度的眾生之列。”
佛陀慈悲的音容、莊嚴的儀止、超越情愛的語言聲音,大家看了無不受到感動,最後,耶輸陀羅也出家修道了。所以,有一句話說:“君子愛人以德”,真正愛護一個人,是引導他趨向正道,幫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僅僅是形體上的長相廝守。
佛陀對親人如此,對冤家仇敵也是一樣。佛陀的仇敵提婆達多,專門和他作對。但是,佛陀從來沒有怨恨他,總是告訴大家,提婆達多是他的逆增上緣,是他的善知識。沒有黑暗哪裏有光明?沒有罪惡哪裏有善理?沒有提婆達多,偉大崇高的佛陀又怎麼能成就佛道,令人敬仰呢?
佛陀的慈悲遍於一切眾生。弟子們生病了,佛陀親自替他送水、煎藥;年老的比丘視力模糊了,縫衣服時不方便,佛陀替他穿針引線。佛陀愛護弟子,就像慈愛的母親一樣,給弟子以光明,給眾生以依靠,佛陀實在是我們的慈航,是我們的無盡希望。
佛陀教育弟子善巧方便,耐心調教。對於挑糞的尼提,佛陀特地繞遠路去度化他;愚癡得連一首偈都不會背的周利盤陀伽,佛陀很耐煩地告訴他,為他講說佛法讓他開悟。他的弟子迦旃延在很遠的地方傳教,有一天,派一位小徒弟來問候佛陀,佛陀知道了之後,對弟子說:“迦旃延的弟子來了,在我的房間搭一張床鋪讓他睡覺吧!”崇高偉大的佛陀,對於遠道而來的小孩子,都這樣的慈愛嗬護;佛陀不僅關心小弟子,也等於嗬護了在遠處傳道的迦旃延。為了修行而瞎了眼睛的阿那律,一直等到他證得天眼通,佛陀才放心;阿難陀常常受到女人的麻煩,一直等到阿難陀尊者真正成道了,佛陀心上的石頭才放下來。
愛是有層次的,從最初血濃於水的親子之情,兩情相悅的夫妻之情,進而至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愛,再擴大為親戚朋友的守望關照,而提升為對世界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悲憫。從凡夫占有的情愛,進而達到聖賢愛國愛民的情愛,最後升華為諸佛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慈大悲。
情愛如水一般,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但是水能潤物,水也能覆舟,感情處理不當,也會讓我們滅頂喪生。如何來處理感情?
1.“以智化情”:用理智來淨化感情。
2.“以慈作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
3.“以法範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
4.“以德導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如何把心中的私情私愛去除,陶冶為奉獻大眾的胸襟?如何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華生命內涵,必須慎思的問題,有了服務眾生、奉獻社會的慈悲,則心靈生活、感情生活將更豐富、更雋永。
1982年12月23日講於彰化縣政府大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