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上小學過年的時候,曾看過一部電視連續劇,是古代打仗的。電視中的人物已經記得不多,但守城的兵士餓的挖蚯蚓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寫張巡想起了這部電視劇,問過度娘之後,才知道電視劇的名字叫《血戰睢陽》,可又百度了百遍,再也看不到這部電視劇了。但也由此可見,張巡仍被人們推崇著。
張巡的抗叛之路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堅守雍丘。在叛軍橫掃河北,攻下重鎮汴梁,自己的上司楊萬石也舉郡投降的情況,張巡毅然決然地舉起抗叛的大旗,與其他義軍一起堅守雍丘達一年之久,無疑打擊了叛軍的氣焰,提振了唐軍與叛軍作戰的信心。在這個階段張巡用計較多,而且各種計謀幾乎將令狐潮玩弄於股掌之間,讓其找不到了北。
第二個階段就是血戰睢陽。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有人說睢陽保衛戰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城市保衛。睢陽將士以不足七千人的兵力抗擊著十二萬叛軍的圍攻,最終在九個月後糧食吃光兵士再無守城之力的情況才被叛軍攻破。包括張巡在內的守城將領悉數被叛軍殺死,而無一人投降。而它的意義卻不僅僅是慘烈。
首先,安鸞山的攻下東西兩都,接著又向南用兵後,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而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如此,睢陽還是江淮地區的屏障。丟失睢陽(那時譙郡已在叛軍手中),叛軍騎兵的鐵蹄可橫踏江淮,甚至還有整個江南。如果那樣的話,曆史將會被完全改寫。
其次,張巡守孤城睢陽牽製了叛軍的主力,並給予叛軍大量殺傷,消磨了叛軍一舉攻下江淮的意誌。長達十個月的激戰,讓叛軍尹子奇損兵折將,讓其銳氣大減,而江淮的唐軍卻借此不斷壯大。所以尹子奇十月圍城才破城,卻隻收了寥寥幾天便撤出睢陽並不是一個傳說。
還有就是,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複、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複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複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以下是人們對張巡真實的評價: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感歎: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書》中說道:張巡亦進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雎陽城凡周歲,拒賊十三萬兵,使賊不能東進尺寸,以全江淮。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曆代戰爭史》中評價張巡道:及其(安祿山)舉兵之後,一舉而取得東都洛陽,不意有顏真卿、顏杲卿、張興、張巡、李萼、許遠等不知兵文人及無名小卒,突然發難於造反大軍之側背,旬日之間,後方交通為之遮斷,側背感受最大威脅。其後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則肅宗亦無所作為;不有張巡、許遠致死睢陽城,則江、淮之地將盡陷於賊手,唐已無其複國之望,曆史上繼唐者,將為大燕帝國。是李光弼與張巡,實唐代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之人。張巡乃真源縣令,毅然肩起掩護江、淮大任,守雍丘十餘月,戰六十餘日;守寧陵兩月,大破賊將楊朝宗;受睢陽十餘月,推誠待人,臨危應變,攻守互用,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其下爭致死力。以孤城障蔽江、淮,城雖陷而大奪賊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