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依據史料創作的諜戰長篇,為了更好地了解主人公所處時代背景,及其必須要麵對的客觀環境,現作相關介紹如下:
本書上部的故事發生地在香港;中部則是在大連,其間會屢屢出現“旅大”一詞。
“旅大”是指旅順口(簡稱旅順)、大連,隻因旅順口曾是清北洋水師艦隊的主要基地,所以在當時的名氣要更大,在1955年曾一度成立旅大市,1981年改稱大連市,旅順口則為該市市區。
當年,東北地區有三大不凍港:旅順口港、大連港、葫蘆島港。
由於本書中部的故事基點之一便是港口,所以需對相關背景有所交代:在二戰後期的1945年8月9日,按照美、英、蘇簽訂的《雅爾塔協定》,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並於當月14日與國民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及《中蘇關於大連之協定》、《中蘇關於旅順口之協定》等,蘇方據此租借旅大地區30年,並實行軍事管製。
【注:蘇聯與國民政府簽定的租借期應至1975年,不過,在抗美援朝後的1955年便交還新中國。】
進一步而言,旅順口港作為蘇軍軍港禁止民船進入;大連港則為蘇軍軍管下的自由港,民船進入隻需核準;葫蘆島港則被國民黨方麵實際控製。
在遼沈戰役前夕,解放軍已控製東北地區的97%地域,並基本切斷北寧鐵路(北平至遼寧,原京奉鐵路),沈陽、長春已然成為孤城,隻有錦州憑借葫蘆島港保持著海路暢通。
除了東北地區,解放軍各野戰軍分別在西北、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展開攻勢,並將戰線從黃河流域推至長江北岸。
相比而言,於1946年4月28日解放的哈爾濱勢必要更穩定安全,因此,香港及海內外民主人士的最初目的地被定為哈爾濱,而海路的登陸地為大連港。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正式開打;13日,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章伯鈞等首批北上人士,從香港乘蘇聯貨輪“波爾塔瓦號”起程。
以下僅說大連,由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即蘇方與國民政府簽有國際協定,同時,蘇方亦與美英簽有相關國際協定,所以,從外在表象上來看,當時的大連呈現出“四不像”情況,即:不像蘇占區,不像日占區,不像國統區,不像解放區。
再次強調,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也是本書主人公需要麵對的客觀環境。
具體而言,基於相關協定的“大連之行政權屬於中國”,雖然大連被蘇方軍事管製,但市政管理職責由中國人負責,其中除市長一職外,副市長、秘書長、公安局長、教育局長、民政局長、廣播電台台長、報社社長等,均是由中共大連市委委派。
作為諜戰的本書,其中必然會涉及大連公安總局,當時已被我方掌握,並很快發展到近萬人,以至令蘇軍大連警備司令高茲洛夫中將頗為驚訝,提出“沒有見過哪個國家在一個地區搞這麼多警察”,但最終還是默認了。
這就為我方保留了一支有生力量,並培養出一大批公安及軍事幹部,僅在1946年~1948年間,先後向其他解放區及前線輸送了3萬餘人,包括我軍的首批坦克手,而大連公安總局首任局長趙傑(又名趙東斌),後任誌願軍坦克兵司令員、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新中國成立後,幾乎全國都有來自大連的公安幹部。
回到當年,因為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況,大連地區的我方幹部被要求蓄發剃須(解放區幹部多數習慣剃光頭),並身著西服革履,公安總局的官兵則身著國民黨警察製服。
當然,國民黨方麵不可能放棄旅大地區,一開始曾公開派駐市級黨部,但很快便被蘇方驅離,隨即轉為地下並派遣秘密特工,加之利用公開派駐的其他相關機構,搜羅日偽軍政人員及商會、幫派、會道門等成員,甚至組建了地下武裝,即東北行營遼寧先遣軍第四獨立團,並派人混入市政府、公安總局、職工工會等要害部門。
後經我方臥底偵查,不僅抓獲國民黨大連市黨部代理書記長,以及第四獨立團團長、參謀長等,還挖出潛伏及被策反的175人。
另有一個特殊情況,即在日據時期,日本官方曾有計劃地向中國東北地區大量移民,在旅大地區居住的竟有25萬之眾。至於整個東北區,僅在戰後被遣返回日本達100餘萬之多,有一些則選擇繼續留駐中國。
在留駐旅大地區的日本僑民中,有意圖不軌的原軍、警、憲、特人員,在實際案例中曾抓獲相關案犯,並查獲私藏的槍支彈藥。
由此,可見當時特殊情況下的複雜性,事實則證明我公開及隱蔽戰線的良好適應及掌控能力。
於此,希望讀友在閱讀本書故事的同時,也能領略一番當年的時代背景,以及建立新中國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