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渺的鄱陽湖溯贛江而上,經吉泰盆地,穿過萬安的深山峽穀和激流險灘,不消幾個時辰,就能到達素有“千裏贛江第一城”之稱的贛州。
贛州雄踞贛南,又稱虔城,幾乎橫跨了江西這張“美人臉”的整個腮幫子及頸脖子。而贛州城,就坐落在美人腮的小酒窩上。這個小酒窩仿佛一張魅惑十足的溫床,吸引著章江和貢江這對彼此遙望已久的金童玉女。他們一腳踏進這裏,就迫不及待的纏綿在一起,融成了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不分彼此了。自此,他們彼此攜手,一路向北,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包容,盡情揮灑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贛鄱大地。
許多年前,一路風塵,跋山涉水的南遷客家先民,一眼看到這片毓秀神奇的地方,便停下了漂泊的腳步,安營紮寨,開荒種地,繁衍生息起來了。停泊的結果,是反客為主,成了這片土地的主宰。時至今日,客家人口占了當地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當年那些土著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而贛州,也因此成為了江西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兩千年時光悠悠而過,秦磚漢瓦,唐都宋城,金戈鐵馬,大都漸漸湮滅在曆史的滾滾紅塵中。唯有鬱孤台下日夜奔流的清江水,跟當年一樣的鮮活澄淨,玲瓏剔透,一如既往的見證著贛州這方水土的滄桑和榮耀:江南宋城,客家祖地,共和國搖籃,稀土王國,世界橙鄉……
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靚麗名片中,最閃亮的,莫過於“共和國搖籃”了。
不錯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是中央蘇區的主戰場,進行過五次轟轟烈烈的圍剿與反圍剿鬥爭,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人民政府。那時候,贛南二百四十萬人口,參軍參戰的熱血兒女竟有近百萬之眾,接近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為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達十萬餘人。參加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八萬紅軍中,贛南籍戰士三萬多人。長征過程中,平均每公裏就有三位贛南子弟倒在路上。即便在今天,走在贛南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隨便問一個人,幾乎都能講出一段有關紅軍的故事。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如今,這塊被無數革命烈士鮮血浸染過的熱土,振興蘇區和綠色崛起的口號,像春天的號角,冬天的驚雷,響徹了每一個角落。
每當清晨或黃昏,站在高高的山崗上,舉目四望,連綿不斷的高山緩坡上,橙黃橘綠,鳥語花香,姹紫嫣紅,.蒼翠欲滴。
當你走進那些深深的林子,常常可以看見一種鳥,一種褐色的鳥。站在枝頭上,跳著優美的舞蹈,唱著動聽的歌——歡迎你,熱烈的歡迎你。它的鳴聲,時而高昂激越,時而低回婉轉,既可以催人奮進,激起雄心萬丈!又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這種鳥體態高雅,毛色漂亮,她有美妙的歌喉,喜歡在晨昏時立於樹梢枝椏間或藏匿在雜草叢中,有節律的鳴叫。鳴叫時挺胸昂首,聲音悠揚婉轉,悅耳動聽。它能叫出很多花樣,還能鸚鵡學舌,仿效其他鳥類鳴叫。它的身體修長,線條流暢,像一枚光滑漂亮的梭子。它性格隱匿、機敏善鬥,有極強的領域性,容不得別人有絲毫的侵犯。它通常不作遠距離飛翔,常在林下的草叢中覓食。常單獨或小群活動,隻有在秋季才會三五成群的出現。它的羽色有青、黃、紅之分,上體呈橄欖色,下腹呈綠褐色或黃褐色,中央有小部分呈灰白色,沒有斑紋;頭、胸、頸部的羽毛和尾羽顏色較深,並有黑色條紋或橫紋。它的眼圈為白色,眼邊各有一條白眉,呈蛾眉狀,勻稱地向後延伸,十分好看。它的嘴甲,是啄食、打鬥、鳴唱以及梳理羽毛的器官,長約二十幾毫米,上嘴甲稍長於下嘴甲。上嘴甲角質呈褐黑色,麵積較大,兩側有鼻孔。下嘴甲角質顏色較上嘴甲淺,麵積也小。根據嘴甲的顏色,可分為,黃蠟嘴——顏色深黃,有的略帶點紅黃色。桔黃嘴——顏色淺黃,有的略帶黑色或白色。 玉石嘴——顏色白綠相兼,或白黑帶綠。 白米嘴——顏色灰白或乳白。雙色嘴——下嘴殼黃上嘴殼黑。鐵嘴——上下嘴甲均為黑色。它的兩眼由於眼內的視色素不同而產生各種色彩豔麗的“眼沙”。在兩眼的後方,有凹陷如黃豆般大小的耳孔,周圍生有耳羽,這種結構,有助於收集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