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1 / 3)

這個更危險的敵人就是皇太極,和崇禎皇帝幾乎同時登機的天聰汗皇太極,麵對的局麵可以說和崇禎皇帝有點像,也是一個生機勃勃同時又危機四伏的政局。

好的方麵嘛,八旗製度下的後金社會搶劫意願和戰鬥力那是直線上升,據說每次出戰,婦女兒童臉上都沒有恐懼之情,反而歡欣鼓舞,夾道歡送,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多搶點東西回來。

壞的方麵嘛,天啟六年的寧遠之戰和天啟七年的寧錦大戰接連失敗,八旗將士士氣空前低落,而且後金內部對皇太極戰爭指揮的能力空前懷疑,內部流言四起。剛剛嚐到權力巔峰滋味的皇太極如何扭轉這個糟糕的局麵呢?

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整後金領域內與漢人的關係。

努爾哈赤時期被遷入遼東的遼西漢民絕大部分被分配到八旗將士名下,成為他們奴役的奴隸,生命和財產都得不到保障的漢人紛紛逃跑,又製定嚴酷的逃人法,將逮回的漢人統統殺掉。

皇太極反其道而行之,將之前漢人的自由民重新編入獨立的村寨,並且也一定程度廢除了逃人法,全麵向中原王朝的施政方針看齊,史稱“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其中的代表就是範文程,萬曆四十三年秀才,努爾哈赤攻陷撫順的時候,成為八旗軍的俘虜,並且投靠了後金。等到皇太極登上皇位,遇到各位大貝勒的掣肘,急需新力量支援的時候,他的目光集中在了人數眾多的漢人身上。

皇太極將範文程招入文館工作,大規模招攬漢族人才,因為範文程告訴他,“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以此為契機,全麵效仿明朝的政治製度,建立三院六部、兩大衙門,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兩大衙門為理藩院和都察院。

同時設立十六位大臣,名義上嘛,是因為八旗旗主軍務繁忙,皇太極體諒諸位兄弟子侄的辛苦,派遣這些人幫著處理訴訟、稅收等雜務。其實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不就是在仿效漢人的製度,剝奪八旗旗主的財政權、司法權等重要權利嘛?

除了對內加強對滿族人的控製,皇太極還加強了對蒙古的控製,做為滿清重要的盟友,即位之初,皇太極就對蒙古極力拉攏,同時下令禁止對蒙古諸部落出售兵器。明麵上親如一家,背地裏下絆子,皇太極還真是用心良苦啊!

聯想到滿清入關後在蒙古等地極力推行喇嘛教,從根本上消滅一個民族的戰鬥精神和戰鬥意誌,可見滿清其實從來沒把蒙古當做自己人。

經過皇太極整頓的滿清可謂精神煥發,先是聯絡蒙古諸部將察哈爾部打殘,接著繞過久攻不下的寧錦防線,率大軍遠行千餘裏,於明崇禎二年十月,率領八旗勁旅十餘萬經大安口(今河北遵化)、龍井關(今河北遷西)入塞劫掠。

這次劫掠,皇太極最大的收獲不在於搶劫了多少金銀財寶和人口牲畜,而在於間接逼死了滿清入住中原最大的敵人——袁崇煥。

袁崇煥自從寧遠大戰、寧錦大捷之後,總攬遼東、登萊、東江等地軍務,又誅殺了久駐東江(今朝鮮皮島)屢有戰功的毛文龍,麾下此時有兵十五萬三千,馬八萬一千,而且將不聽命的滿桂等人悉數踢到關內,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祖大壽、何可綱等人,真正做到了鐵桶一塊。

皇太極率軍打到北京城下,吵得崇禎睡不好覺,最心虛的人就是袁崇煥,因為一年前就是他信誓旦旦地向崇禎保證,五年之內收複遼東,現在遼東一寸土地都沒拿著,卻被皇太極摸到床下了,換你,你不上火?